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狼》教案(孙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狼》教案(孙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狼》教案(孙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狼》教案(孙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狼》教案(孙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译全文。2分析屠户和狼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3掌握小说主题。二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认清狼阴险狡诈的本质,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1、结合小说主题,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中确实存在假、恶、丑等阴暗面,教育学生要同它们作斗争,以净化我们的社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2、这个故事结构精巧、情节曲折、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体会屠夫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美。学法引导1本文故事性很强,教学时,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或基础较好的学生先讲故事,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以达到铭记于心的目的。2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要注意分辨。课文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如“故、前、敌、顾、洞、隧、止、几何、股”等。3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领悟小说的生动描绘及作品的中心思想。4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层次线索,分析小说是怎样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点。体会一波三折、富于变化的情节特点,文中狼和屠户双方矛盾的白热化的转变过程是“顾野有麦场”的描写,精彩细腻,值得回味。5在把握作品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对作品做拓展性思考这仅仅是在写狼吗通过思考作品给人们的启示,认真体味议论性文字的深刻含义,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意义。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上。要通过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在充分了解屠户与狼之间攻防转换和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1、投影仪。2、制作多媒体课件,效果会更好。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熟读课文,根据注释尝试翻译,了解故事梗概。2分析屠户和狼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3思考、归纳小说的主题。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一提起狼这种动物,同学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所以有很多成语来形容狼的狡猾、凶残,同学们能举出一些来吗(学生发言后多媒体展示)狼很可怕,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狼和像狼一样的恶人。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个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板书课题狼蒲松龄)(二)说一说1、学生七嘴八舌话作者。2、教师明确蒲松龄及其作品。(多媒体展示)3、听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缀行zhu 屠大窘jing 苫蔽成丘shn b 弛担持刀ch寐mi眈眈相向dn dn 目似瞑mng 隧入su 狼亦黠矣xi尻ko(三)读一读,译一译1、教师范读,注意紧张感和生动,节奏2、学生自由读3、个别学生朗读课文后齐读4、小组合作,根据注释梳理文句,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5、考考你(1)解释下列句中的红字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屠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一狼洞其中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其一犬坐于前(2)翻译下列句子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其一犬坐于前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四)背一背1、根据图片,利用课文句子回答,并明确故事情节。2、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请两位学生毛遂自荐讲述故事大意。) 3、故事中的狼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你是从文中的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一个形象表现在哪些地方明确狼的本性是贪婪、凶残和狡诈,绝对不能对狼有半点怜悯之心。同样,我们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善于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五)评一评1、屠夫对着这件事如何评价用课文句子回答。明确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2、作者又是如何评价的用课文句子回答。明确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3、那么你从这件事上得到哪些启示示例(1) 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都自取灭亡的。 (2)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3)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存在任何幻想,勇于斗争。 (4) 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六)做一做1、背诵全文2、收集整理关于狼的成语俗语谚语附板书设计狼 蒲松龄狼的本性贪婪 凶残 狡诈启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