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3《女娲造人》教案(冯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3《女娲造人》教案(冯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3《女娲造人》教案(冯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3《女娲造人》教案(冯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2了解神话的特点。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能力目标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德育目标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教学重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如引导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1复述法。文章浅显易懂,通过复述故事把握文章的内容。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故事性强,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故事改写的,可通过比较,获得对于联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启示。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可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3研究拓展。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开阔视野,搜集整理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和科学资料。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有一位创造人类的天神,她是谁知道吗(生说)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请同学们把书翻开(师板书课题)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那么,看了“女蜗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二、整体感知课文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呢女娲用什么造人女娲怎样造人的(学生读课文,找答案,老师适时点拨。)三、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这篇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课后习题,全班同学一起把这两段话读一遍1、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在风俗通里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基础上,课文又丰富了哪些内容呢(生说,老师适时点拨。)解题思路先从文章中标出神话故事中的内容,其余就是丰富补充的内容。2、风俗通里的这两则短文和课文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呢为什么(生说,老师适时点拨。)3、师这种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像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找一位同学读一下屏幕打出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故事。神话特点 它是以事实为基础的。充满奇妙的想象和幻想,非常有趣。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4、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下。(生说,老师适时点拨。)四、研读课文一起来看课文的516部分1、哪些句子表现了女娲的心情和“人”诞生后的喜悦呢2、请同学们配合一下,演绎一下当时的场景,屏幕打出适当改动过的文章女娲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这个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最后女娲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跳着叫着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妈妈”“妈妈”“妈妈,妈妈”3、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设题意图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描述,是比较能体现作者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也是动人的地方。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求统一。4、放视频感受那欢呼跳跃的场面。五、进一步探究这篇课文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再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以获得更多的收获,并运用一些学习技能。1、现在你认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课文,言之成理即可)2、如果是你来编写这个故事,你会为女娲改编一个怎样的造人原因或方法呢(生自由作文,老师适时指导点拨)五、课堂小结本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女娲造人的故事,这篇神话用了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象,表现了我们祖先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够发扬这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六、布置作业1、把智子疑邻改写继续完成,修改后写在作文本上。2、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编一个小故事。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