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4《杞人忧天》教案(施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4《杞人忧天》教案(施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4《杞人忧天》教案(施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4《杞人忧天》教案(施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4《杞人忧天》教案(施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目标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文言词句,疏通课文大意。目标2概括故事内容,细读文本,理解寓意。目标3联系生活,多角度解读文本,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布卢姆两维教学目标分类与杞人忧天教学目标联系表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1.记忆2.理解3.运用4.分析5.评价6.创造A.事实性知识目标1B.概念性知识目标1C.程序性知识目标1目标2D. 反省认知知识目标3目标3二、教学任务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杞人忧天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的其中一则寓言。本单元所选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现代诗天上的街市、神话故事女娲造人、中外寓言寓言四则。本单元课文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本单元课文的教学,对“想象、联想”进行单元整体设计,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想象、联想两个概念,然后能初步赏析想象、联想的表达效果,最后能运用想象或联想进行创作,体现“想象、联想”学习的三个能力层级理解分析(赏析)运用(创造),本单元关于“想象、联想”教学整体设计如下“想象、联想”单元教学分布表篇号课题教学目标19皇帝的新装理解“想象”的概念,并结合课文初步赏析童话中的“想象”。20天上的街市理解“联想”的概念,并结合课文初步赏析诗歌中的“联想”。拓展运用“联想、想象”的作品,巩固“联想、想象”概念的理解和赏析能力。21女娲造人自读内化“想象”概念的理解和赏析。22寓言四则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初步运用“想象”。2.本课教学内容分析杞人忧天是一篇寓言,选自列子天瑞。初一学生学过的文言文还不是很多,加上杞人忧天这篇文言文生僻用语较多,理解重点文言词句,疏通课文大意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第一个教学目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课下注释揣摩文意,并要对重点文言实词及虚词进行归纳。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概括故事内容,细读文本,理解寓意。让学生在概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理解重点词句,疏通文意。本文的第三个教学目标,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尝试从多个角度阐发寓意。“疏通文意理解寓意发散思维”这三个教学目标是根据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定的,有梯度、有层次,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二)学情分析1.学习心理分析初一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文言文学习,掌握了一些识字、释义的基本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利用工具书和资料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这是探究学习的基础。另外,初一学生大多活泼开朗,喜爱展示自我,这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及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第三,初中生思维活跃,较少拘束,具有较强的发散性,这有利于教师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阐发寓意。2.先行知识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过画蛇添足、守株待兔等古代寓言,为本文的学习作了一定的铺垫。但杞人忧天是文言文,生僻用语较多,对初一学生而言有些难度。教学前可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懂基本文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再适当补充几个文言词语的解释,对部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等稍作点拨,为学生扫清理解障碍。3、 使能目标分析目标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文言词句,疏通课文大意。目标2概括故事内容,细读文本,理解寓意。目标3联系生活,多角度解读文本,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细读文本,理解寓意。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词语、翻译句子。根据自不同角度的改编故事情节。说出想象的故事情节和寓意的关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根据记叙文的要素概括故事情节。4、 具体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导入新课,举寓言例子,回顾寓言特点。2. 简介作者和列子,强调重点。3. 教师范读。1.聆听。2. 学生听准字音,在生僻字上标注拼音。3.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1. 温故知新。2. 初步了解作品。3. 初步感知课文,为下面深入学习作准备。(二) 文言结合,深读课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提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用文中三个词语归纳,请找出并圈划这三个关键词。2. 结合三个词语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品味语言。(1) “忧”什么“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2) 如何针对杞人的“忧”逐一“晓”之 天不崩坠 日月星辰不坠、不伤 地充塞、不“忧”坏(3) “其人”和“晓之者”喜的内容一样吗3. 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归纳寓意。【板书】故事 寓意 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起因 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导经过;天,积气奈何忧崩坠乎结果喜地,积块奈何忧其坏杞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学生圈划关键词2. 回答问题(1) 读重点句,说出重点词句意思。(2) 回答问题。3.讨论归纳寓意。1.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2.文言结合,调动学生兴趣,深入解读课文。(三)发挥想象,阐发寓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引导归纳想象故事情节和寓意的关系寓言的故事内容是要为寓意服务的,寓意不同,就要想象不同的故事情节。2. 引导学生阐发不同的寓意,改编故事。过渡按现代人的科学认识,这个故事会让人联想到一些其他的道理,你会有哪些不同的看法,把自己的看法作为寓意,来改编故事。预设(1)故事中的杞人起码跟浑浑噩噩的人不同,而是关心到了人类生存的终极问题,要为杞人点赞。(2)联系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人们生活的环境不断恶化,大自然也通过气候变暖、酸雨、厄尔尼诺等现象报复人类,我们应该像杞人那样增强忧患意识。(3)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星系的确会发生毁灭与新生。我们应该像杞人那样有对宇宙的探索精神。3. 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故事情节和寓意的吻合度。1.归纳想象故事情节和寓意的关系。2.学生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个寓意,根据寓意改编故事并展示。3.参与评价。1.复习寓言的知识。2. 多角度解读文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四)归纳总结,拓展提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归纳(1)提示学生客观、理性地分析事物,以积极进取的态度笑对人生。(2)多角度看问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2.布置作业(1)巩固本课学习,用笔记本整理重点词句及课文结构。(2)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批注寓意。1.聆听小结。2.抄写作业要求。1.归纳全文主题,深化认识。2.练习拓展,提升能力。附杞人忧天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