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教案(吴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教案(吴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教案(吴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教案(吴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探寻西游记蕴藏的文化与智慧一、教材分析西游记是人教2011课标版(2016年起始)七年级上册(2016年7月第1版)第二部名著的导读内容。该部编教材不仅明确了初一学生阅读西游记的要点,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原著,读整本书,还对读书方法做了具体指导精读和跳读。精读可以通过三种办法实现细读、精思、鉴赏;跳读则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不甚精彩的章节或者套路雷同情节简单的内容。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西游记较为熟悉,他们绝大部分看过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还看过各种改编的电影大话西游、大圣归来、西游伏魔篇、西游伏妖篇等等,但是,对于西游记的思想内涵、人物性格品析、写作手法探究等认识不够深刻、全面,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阅读方法(主要是精读)的引导,让他们学会阅读和欣赏,甚至能够初步探寻西游记所蕴藏的文化与智慧,充实学生的文化积淀,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三、课时安排该名著导读拟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让学生整体把握西游记的作者、情节、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等,教给学生精读和跳读的读书方法,学生自主互助学习,教师实时点拨;第二课时尝试打破以往名著导读的教学思路和办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从“修心”的角度,探寻藏在西游记中的文化与智慧,同时,巩固“精读”这一读书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悟,以更好地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希望第二课时的这个尝试对于学生今后(包括高中大学、进入社会)深入理解西游记、读整本西游记产生深刻而积极的影响。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四、教学目标1.学生能借助网络、视频、图书资料,初步探寻西游记背后的文化与智慧,领悟“修心”的重要性。2.学生能采用精读方法解读西游记第十六、十七回,掌握细读、精思等精读技巧。3.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及其他文学名著的兴趣,体验名著的魅力,以便能更好地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五、重点与难点采用精读方法解读西游记第十六、十七回;西游记背后的文化与智慧,领悟人物“心性”的修养与归正。六、课前准备 后半学期,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阅读西游记。第一课时准备1.阅读课上,要写西游记的旁批;2.至少能讲西游记中最喜欢的两个故事。第二课时准备提前一天让学生观看西游记微课,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上课前,向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下上这节课的最主要的缘由就在安排孩子们读西游记不久,就有家长说西游记是儿童看的,初中生没必要看;也有思品老师说西游记是佛教(宗教)书,会对孩子有负面影响;还有一位领导说西游记不就是每一集都重复演绎的遇妖怪打妖怪除妖怪的小说吗,没有看头面对这些质疑,我就觉得应该专门拿一节课来和同学们一起探寻一下西游记,看它是否真如他们说得那样不堪。(二)检查课前“微课”学习情况出示课件1.菩提祖师让孙悟空选择学艺内容的一番师徒对话,看出孙悟空的哪方面与众不同 2.为什么菩提祖师要敲三下孙悟空的头而单独秘传孙悟空本领 3.菩提祖师的“菩提”有何来历指的是谁4.菩提祖师洞府的对联上的“三星斜月洞 灵台方寸山”指的是什么快速展示昨天已经完成的学习“微课”的导学案上的问题,师生共同研讨。教师明确4个问题的答案,师生可以求同存异。(三)链接补充西游记并非宗教书(乃是明朝融合三教之心学的“修心说”)西游记对宗教有明显的嘲讽(讽刺道教孙悟空打死或抓获最多的除了妖怪,就是妖道;讽刺佛教取经后,佛主弟子阿难等要“人事”),说明西游记并非宗教书。但是,西游记却处处想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是一清二楚的。心学的基本思想是“求放心”、“致良知”,即是使受外物迷惑而放纵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小说特别选用了“心猿”这一典型的宗教用语来作为孙悟空的别称。一些回目和诗赞也非常直接和明白地表现了这一寓意,回目如“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第一回),“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第九十九回)就是用修心炼性的术语所构成的。这实际上隐喻了放心、定心、修心的全过程。正因为西游记在总体上是十分清楚地宣扬了与道家“修心炼性”、佛家“明心见性”相融合的心学,故难怪早期的批评家都认同西游记隐喻着“魔以心生,亦以心摄”的思想主旨,乃至到鲁迅在强调小说“出于游戏”的同时,也说“如果我们一定要问他的大旨,则我觉得明人谢肇淛(zho zh)说的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这几句话,已经很足以说尽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第五讲)摘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有删改(四)看西游,品智慧(精读第十六、十七回)收看1986年版连续剧西游记第六集“祸起观音院”片段,再结合小说第16、17回,思考这个故事中,唐僧、孙悟空、金池长老、黑熊精都因为起了什么不好的心而各自受到了惩罚(仔细阅读几个人物的言行,勾出来,慢慢品悟,并在相应文字的旁边写上旁批)师先介绍“精读和跳读”,指出本次阅读的方法。学生自主完成(6分钟),再合作交流展示。人物言行(可以指明哪一段)不好的心理受到的惩罚唐僧“见观音院精美茶具,夸爱不尽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贪心(迎合心)差点被烧死孙悟空见观音院和尚炫耀袈裟,也展示观音送给唐僧的袈裟。好胜心、显示心被唐僧念紧箍咒,疼得死去活来金池长老出家人执着外物,迷恋袈裟,想占为己有,不惜起杀心。贪欲心、杀心死于非命黑熊精贪恋袈裟,使手段拿到袈裟贪欲心皈依佛门,没了自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心的可怕,戒除贪心的重要性。(五)课堂小结自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就被翻译成十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不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在科技的推波助澜下大放异彩。以小说西游记为蓝本,衍生出许许多多形式各异的作品。1986年央视版本的电视剧西游记被奉为经典,可以说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任何一种对经典名著的改编,都是经典名著在新的时代的再创造。换句话讲,经典名著永远是可以被后人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通过这节课的探寻,同学们应该有了新的收获,向老师开头的说的那三个质疑我们都能够予以回应。(六)西游记课后阅读安排阅读第27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第2831回(黄袍怪之难)。思考师徒受难的原因。结语西游记的内涵非常丰富,我们这一节课的解读只是一个开端,对西游记更深层次的思考还需要我们同学在课后去完成。让我们把更多的感悟留在课后,留在每一次的名著解读中。课后反思上完课后,收获颇多1. 尝试打破以往名著导读的教学思路和办法。我专门关注了2017年“一师一优课”网站人教2011课标版“西游记精读和跳读”的全国上传资料情况,高达80多节课,但是,呈现的教学思路、办法普遍陈旧、重复,缺少对西游记文化底蕴的挖掘。因而,我认为,新部编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不能够停留在评评孙悟空等人物、分析故事情节等表面,应该探寻名著(尤其是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与智慧,找到阅读的真正价值所在,本节课是一次较好的尝试。2. 运用微课,尝试“翻转课堂”效果较好。本节课充分利用微课,将学习内容前置,扩大了课堂的容量,对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有积极意义。3. 尝试呈现开放化的课堂有收获。本堂课不局限于课内,不局限于名著本身,尝试将文化底蕴(学生网上查阅资料)与现实(介绍全国闻名的大足石篆山“三教合一”的摩崖石刻等)结合,让学生学有所获。语文课堂要打破封闭局面,就应该倡导在“互联网”环境下,师生都能在网络上自主探寻答案。4.尝试在中国传统名著的阅读中采用视频等直观形式来引领。现在的孩子阅读传统名著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我们恰到好处地利用电视剧、漫画等直观可感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生有了理解再去阅读名著,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 3 页 共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