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夜雨寄北》教案(钱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夜雨寄北》教案(钱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夜雨寄北》教案(钱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夜雨寄北》教案(钱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夜雨寄北》教案(钱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夜雨寄北》教案(钱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把握诗歌的意蕴,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 初步了解作者和创作特点,理解诗句的含义。3. 赏析语言,体会所创造的意境,理解作者含蓄深沉的情感。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感受独特的意境,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简介作者李商隐 投影出示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 同学们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我对你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说我为不能和你相聚而痛苦,如同红烛燃烧尽头,蜡泪才会流干。板书思这两句诗是用春蚕、蜡炬比喻思念的感情之深之重,成为名句。他的作者就是李商隐。介绍作者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李商隐一生陷于党派之争,被人排挤,浪迹天涯,所以羁旅之思、怀乡之情是他诗歌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2. 介绍课题、背景 出示诗歌夜雨寄北我们来读一读诗歌。第一遍, 注意读清楚字音。第二遍,要求读清楚节奏。慢一点,诗的味道通过吟诵才能出来。 第三遍老师读。第四遍学生读。(配乐)要求读得有美感。介绍诗歌背景夜雨寄北是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二、了解诗意,整体感知。教师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难点最后两句诗的意思三、品味语言,感受意境。教师读诗,需要慢慢品味。诗歌中细腻的感情、丰富的意蕴都是隐藏在文字深处的。 这首诗是诗人给对方的回信。那么,面对来信,对方是怎么问,李商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1. 对信 君问归期未有期主问题一方是( )地问,一方是( )地答学生活动思考揣摩,自由发言。总结例 一方是急切地问,一方是小心地答。 一方是热烈地问,一方是无奈地答。 一方是满怀憧憬地问,一方是深感迷惘地答。 一方是满怀思念地问,一方是饱受痛苦地答。点拨换字法读诗 未有期如“恐无期”、“尚无期”、“暂无期”等,均显得直露,过份肯定了不能归这个事实,这样的否定性回答令人失望,对盼归亲人可能造成一种感情上的打击。唯有“未有期”,把“无期”说成还没有期,把“不归”说成将归,则是极尽婉转而蕴含曲折。 投影出示义山之诗,妙于纤细。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两个“期”字重复使用 诗行的情感负载与音韵变化配合得天衣无缝。“期”字既可是日期,也有期盼之意。一般而言,绝句忌重复用字。但李商隐大胆重复用字,不仅没有损害诗意,而且音韵上有回环往复之美。这样的特点也出现在他的其他诗作中,如投影出示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 莫遣佳期更后期一片 不是花迷客自迷饮席戏赠同舍 日日春光斗日光日日板书问 回环往复教师问中有牵挂,答中有体贴。这就是细微之处情感的温度。2. 对雨教师思念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关山阻隔,万里之遥,此刻,我们的诗人在哪学生巴山教师巴山是什么样的地方在地图上,它只是一个点。在古代,它是偏远荒凉的地方。楚辞里说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巴蜀一带多山,又是盆地,自古以来,交通不便,荒僻崎岖。官员常常被贬谪在此,所以刘禹锡有诗句说“巴山楚水凄凉地”。 在巴山这个凄凉之地,诗人独自坐在窗前,读着来信,想着归期。可是归期遥遥无期。窗外,一声一声,一声一声,是雨,落在了秋天的池塘里,落在了满池的枯荷上。于是,诗人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巴山夜雨涨秋池主问题揣摩情感,想象画面。例1暮霭沉沉心沉沉,巴山重重意重重 例2我坐在窗前学生活动课堂集体写作,交流发言。点评巴山高峻,又地处江边,本是阴晦多雨的地方,又逢秋夜,雨下得无休无止。这夜雨上笼罩着巴山,下则涨满了秋池,简直弥漫了整个天地孤独如雨,茫茫无边。寂寞如池,涨满心田。 “涨秋池”精炼得当,给人的感觉是沥沥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吗是也不是。雨水下多了,池水是要涨的;思念多了,相思也会堆积的,不也正如秋池之水吗 “涨”字里不仅有时间的流逝,还有情感的波澜有等待的漫长,有思念的痛苦,有失眠夜晚的怅惘板书等融情于景教师巴山夜雨的晚上,多少思念无人可说,多少孤独诉说不尽,多少凄凉独自品尝,这就是等待的滋味。朗读指导情在抑扬中 君问归期 未有期, 巴山夜雨 涨秋池。 3. 对烛教师这种思念的情感,有朝一日能相互倾诉,该是多么美好诗人想到了一幅温馨的图画,剪烛西窗。烛光摇曳,照亮了往昔多少落寞孤独的日子;烛光摇曳,照亮了多少甜蜜欢乐的笑脸投影出示剪烛西窗意为思念远方的妻子,渴望相聚,秉烛长谈离别之情。也指亲友相聚畅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话题一 如果没有“何当”这个词,就 话题二 有了“却话”这个词,就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后回答点拨前面一个“何当”,是拉开距离的想象;后面一个“却话”,是一个大拐弯,合二为一,把空间时间上的大幅度跳跃轻松地连接起来。都是平常词语,天衣无缝,构成一种曲折而又婉转的情思,也就是“未有期”的失落和“涨秋池”的怅惘都转化为会心的喜悦。以时间空间的转换,表现情感的转折。总结话题一如果没有“何当”这个词,就 不能告诉我们“共剪西窗烛”这只是作者美好的想象; 不能表现出作者对未来重逢深切的期盼之情; 不能反衬出作者今日独对巴山夜雨的凄凉之感话题二有了“却话”这个词,就在时间空间的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有了“巴山夜雨”诗歌意境上的反复之美投影出示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现实之景 实写)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想象之景 虚写)巴山夜雨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点拨两处 “巴山夜雨”既是最凝炼的景语,又是最深切的情语;既写景,又抒情。诗人把自我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都集中在这四个字上。板书盼虚写反衬学生朗读这两句诗朗读指导情在转折中 何当 共剪西窗烛, 却话 巴山夜雨时。四、背诵诗歌,情境再现。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2. 朗读现代译诗,感受情境。教师总结巴山夜雨,淅淅沥沥地下在那个思念的晚上,秋天的池塘,积满了无言的寂寞与怅惘;巴山夜雨,缠缠绵绵地下在了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这首诗,我们都会记起,那个被思念浸润的秋夜,以及人生中无数次的离别和重逢。附板书 问回环往复 思 等融情于景 盼虚写反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