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潼关清谭嗣同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2、品味诗歌语言,感知谭嗣同诗歌豪迈奔放的风格;3、感受并学习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利用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2、感知谭嗣同诗歌豪迈奔放的风格。难点感受并学习少年谭嗣同冲破罗网,勇往直前,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教学方法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预习;2、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与互动过程1、 新课导入看下面几段文字,猜猜他是谁1、 他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2、 梁启超称赞他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3、 他的故居有湘人余德泉的名联“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他是谁呢他就是谭嗣同。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一首诗歌。板书课题潼关。二、出示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2、体会诗歌语言豪迈奔放的特点;3、感受并学习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三、走近作者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4、 新课教学(一)初读破诗题 全班齐读诗题潼关并结合注释分析诗题。1、 潼关,在今陕西通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以盛产黄金闻名于世,历来为军事重地。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2、创作背景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二)再读知内容从诗题看,这首诗主要写了那些内容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再读这首诗。1、请学生朗读,其余的学生点评。2、全班齐读,并思考你读出了那些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开篇首先向我们描述了一幅“白云潼关图”,千山万壑之中,远远望去,一座关城要塞飞踞半山腰,清肃无声,闲云悠荡。“终古”说明了关塞历史的悠久,“高云”烘托出关城地势的险要,不直写关城高险,而以“高云”烘托,独具匠心。作者开篇紧扣诗题,突现描述对象的主要特征,为下面诗文内容的展开留下无限空间;一个“簇”字,以动写静,让人自然想到白云朵朵、簇拥高城的奇景。次句紧承首句,交待季节。秋来万物萧索,旅人更为敏感,见秋伤怀,历来潼关之作,多以枫叶、长亭、残云、淫雨为意象,无不带有悲秋伤怀的凄楚。而谭嗣同笔下没有这些。羁旅风尘丝毫没爬上这位少年英雄的眉头、心头,他诗笔挥处,唯有天高云淡,气朗风清;得得马蹄,直入关城,一位豪情勃发、扬鞭催马的少年英豪跃然纸上。第三句最为精彩,最有气魄,最见功力。写江河奔腾的诗句有很多,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但是谭嗣同别开生面,说它犹嫌拘束,这就把河流不驯服的性格写活了。这显然是诗人个性的象征,说明他是一个慷慨任侠、不囿于世俗观念的放达之士,是一个决心与传统势力较量到底的改革者。结句意味深长,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是啊,过了潼关,将是逶迤不绝的秦岭山脉,再没有平坦之途。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纵观全诗,这首七绝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描绘了潼关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诗歌形象鲜明,意境开阔,豪迈奔放,是歌咏潼关的名篇之一。(三)细读品语言同学们,现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并完成下列任务,先组内交流再班内交流。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明确1、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赋予白云、河流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2、14岁时的谭嗣同,当时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他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四)延伸知作者1、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2、绝命之诗肝胆昆仑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四、课堂总结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课下积累谭嗣同的其他诗歌,感受他的人格魅力;3、查阅资料了解“戊戌六君子”;4、积累描写“潼关”的古诗文,并和本诗比较,看看有何异同六、板书设计潼关清谭嗣同拟人、夸张 勇往直前 冲破束缚 托物抒情 追求个性解放 强我中华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