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潼关》教案(陈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潼关》教案(陈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潼关》教案(陈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潼关》教案(陈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潼关》教案(陈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潼关》教案(陈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之潼关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1. 诵读、默写古诗,理解诗意;2.抓住“终古”“犹嫌”“不解”感受诗人的情感;3.根据最后两句,并结合谭嗣同的一生理解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教材分析这首诗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课外古诗词诵读 中的最后一首诗,是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青少年时期跟随自己的父亲去甘肃时路过潼关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常规来说,这首诗会作为一般的诗词,老师让学生会背即可。很少有老师花大功夫来研究这首诗。我想,编者在本册书的最后用谭嗣同的这首诗来做结,肯定有其重要意义蕴含于此诗。于是我首先要重新认识谭嗣同,在反复阅读谭嗣同的一生后,我先后读了郑炎的碧血丹心谭嗣同、邢扬的为变法流血第一人谭嗣同、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之谭嗣同传。对谭嗣同本人产生了巨大的敬仰之情,谭嗣同在有限的几十年中迸发出一股巨大的能量,让其短暂的一生如彗星般灿烂。再回到这首选入课本的潼关,我读此诗的视野顿时更宽广了,角度更新了,也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首诗在谭嗣同一生中的作用。于是,我想我可以带领学生凭借这首在他青少年时期写的诗走进谭嗣同的一生。去感受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一个十三岁的少年要掀起多大的社会风浪,要为衰微的民族开一副药方。 这是我上这堂课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学生活动教学设计1、 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十三岁的少年在旅途中所写的一首诗潼关。设计意图强调13岁,与学生共鸣。二、理解诗意1.老师范读,学生朗读,尝试背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加强瞬时记忆的能力。2.呈现问题如果你是谭嗣同请描述你的所见所闻所感。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走进诗歌的情景中,便于理解诗歌。3.师生交流。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描述能力,表达能力。三、理解诗情 1.问找一找,说一说,诗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诗人的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诗要抓“词”,词中含情,有的是景中含情,有的是直接体现情。2.朗读体会。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要读出情感。四、理解诗“志” 1.问题一般七言绝句后两句是言志,请结合具体词句说说诗人怎样的志向设计意图这是这首诗的重点,初步让学生了解谭嗣同的志向。五、“志”之所以认识谭嗣同 1.思考根据材料,说说谭嗣同冲决束缚,奋发向上的精神的原因(附助读材料一 1.倔犟的孩子谭嗣同7岁时,母亲因事要从北京返回浏阳老家。临行时,她告诫谭嗣同要勤奋学习,不要过于思念亲人。因为年幼,与母亲离别后谭嗣同思母成疾,经常是泪水盈眶,但都强忍着不让眼泪流出来,旁人询问情况,他也总是闭口不说话。第二年,徐五缘返回北京,谭嗣同也不肯向她承认自己曾经哭过。徐五缘笑着对别人说“此子倔犟能自立,吾死无虑矣”嗣同能够这样的倔犟,足以自立,我就是死也没有可顾虑的了。摘自 郑炎碧血丹心谭嗣同2.失去至亲谭嗣同生时,其父已到北京为官,其父在两年前已经娶了第一个姨太太,几年后,在谭嗣同7岁时,其父亲又娶了第二个姨太太。妻妾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和争吵。谭嗣同12岁那年,一场流行病白喉席卷北京,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传染病。在短短5天之内,谭嗣同就接连失去了3个亲人感情最深的母亲和二姐、大哥。谭嗣同自己也受到传染,“气息奄奄,生死莫卜”,昏死了3天,才苏醒过来。3个亲人的突然去世使他悲痛欲绝,也使小小年纪的他感到了生命的无常。父亲的姨太太对谭嗣同非常凶狠,经常不是打就是骂。谭嗣同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他后来痛苦地回忆说“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歹非生人所能接受。”意思是,我以前在家里遭到的痛苦,真不是活着的人可以忍受的。 摘自 邢扬为变法流血第一人谭嗣同3.博览群书谭嗣同5岁开始读书,时间不长就能准确的分辨四声,与人应对作诗。他不用教师督促,自觉地把所学的内容全部背诵下来。谭嗣同是一位不一般的读书人,他读书范围很广,什么样的书都看,所以当时人们评价他读书博杂。当时许多读书人为了应对科举考试,读的书仅仅就是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谭嗣同当然也读四书五经,但是他还读庄子、墨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籍,特别是墨子。墨子一书是后期墨家的著作,继承和发展了墨子的功力主义思想,把“功利”看作衡量是非和善恶的标准。墨子的思想把谭嗣同引导到另一个广阔的天地。4.一幅楹联谭嗣同13岁(1877年)写的楹联唯将侠气留天地,别有狂名自古今。 丁丑除夕撰联)设计意图这是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凡事皆有因,这则材料能够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追本溯源的能力。六“志”之成熟再识谭嗣同1.让学生了解谭嗣同思想的成熟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教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 摘自谭嗣同仁学七、“志”之影响再识谭嗣同1.思考结合材料说说“志”对谭嗣同一生的影响最终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附助读材料二1.春愁诗1895年春天,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整个中国都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民族危机。谭嗣同正是有感于此,便挥毫写下这首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2.夜访袁世凯八月初三深夜,谭嗣同径自造访了袁世凯的住地。两人见面后,谭嗣同开门见山地问“你觉得当今皇上怎么样”袁世凯说“旷代少有的圣主啊。”谭嗣同说“天津阅兵的阴谋(守旧派利用阅兵废黩光绪皇帝),你可知道”袁世凯说“好像听说过这么回事。”谭嗣同便拿出密诏给袁世凯看,并说“如今可以救皇上的只有你一人了,你愿意救就救”趁袁世凯看密诏的时候,谭嗣同手抚自己的脖子说“如果你不愿意的话,现在到颐和园报告慈禧太后,你也可以升官发财了。” 摘自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之谭嗣同传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摘自360百科3.拒绝逃跑在维新变法过程中,谭嗣同至少有3次机会可以从菜市口旁边全身而退第一次机会来自父亲。他曾几次去信劝儿子退出变法,以免杀身之祸,但谭嗣同没有听;第二次机会是政变后梁启超劝他一起到日本使馆避难,日本使馆人员也表示愿意安排他出走日本,这是出走的最好机会; 第三次就是在大刀王五等江湖朋友的帮助下离开北京,这也是可以试一试的机会。但谭嗣同对梁启超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就是希望能以自己的牺牲来唤醒四万万同胞。 摘自 邢扬为变法流血第一人谭嗣同)设计意图继续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根据已知推测未知的能力。八、“志”之再影响仰视谭嗣同1.谭嗣同之死。(播放纪录片谭嗣同赴死片段)2.呈现一首称赞谭嗣同的诗句剑胆琴心谭复生,大厦将倾两臂撑。 乾坤茫茫风雨夜,热血一柱化长虹。3.出示孟子的一句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学生活动学生读诗描述诗中的场景。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学习读诗的一种方法抓词理解法。了解诗句有一种方法诗言志。学生阅读材料学生讨论学生交流感受学生感受谭嗣同的为国献身的精神板书设计具体内容(学情整理、教学亮点、 提升措施、材料积累) 冲决 倔犟一潼关 切 谭嗣同 冲破封建家庭罗 网 价值观 家国情怀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