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9古诗三首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降”的不同读音,能正确美观地书写12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意思。默写古诗题西林壁。3.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了解诗人的观察方法。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教学难点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古诗;收集作者相关资料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老师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写景的诗句很多,大家能背出几首吗(预设学生背望天门山山行绝句)2.老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老师板书诗题,强调“吟”的读音)3.老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有太阳落山的意思。)4.老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他在江边。)5.老师傍晚在江边吟诗的是谁呀(白居易)6.老师谁来介绍介绍作者呀(学生介绍白居易)二、简介诗人,听读古诗1.老师导言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作者简介,指名读)2.介绍背景,范读古诗。(1)老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首千古流传的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老师范读)(2)老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晖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3)老师你真会表达呀(学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被照得一半红,一半绿。)(4)学生自由说感受。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老师大家说得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同伴读。(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2.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3.采用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齐读。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色在诗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四、赏读古诗,理解诗意(一)学习第一、二句。1.课件出示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学生齐声朗读前两句诗。2.理解重点词语。(1)思考、交流“瑟瑟” “残阳”是什么意思“铺”是什么意思从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2)学生看注释,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3.课件出示幻灯片,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个江面是绿色,半个江面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5.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6.老师描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7.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二)学习第三、四句。1.课件出示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2.指导学生读诗句,理解词语。“可怜”是什么意思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用比喻手法写深秋的夜景。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真珠”做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照应了“可怜”一词。九月初三夜,月亮刚出现,还是月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月似弓”,进一步点出月初的秋夜。这句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重点写秋夜露珠和新月,描绘了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5.闭上眼睛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6.老师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7.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说完整吗谁来连贯地说出整首诗的意思(分别出示两个课件,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江水上滚动。)(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五、指导朗读,领悟感情1.老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1)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生对比接读。)(2)老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2.指导配乐朗读。老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学生配乐朗读)3.谈感受。(1)老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2)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六、课堂总结,朗诵诗句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之中,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七、布置作业,巩固所学1.背诵暮江吟。2.任意选择一项完成。(1)作画暮江的景色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2)写话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老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因为诗的语言精练,所表达的情感十分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它就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2.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3.结合书上的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1.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2.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三、初读课文,感知美老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九百多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1.学生自由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四、分组自学,理解美1.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注意“题”“侧”“庐”“缘”的读音和写法。2.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3.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五、汇报交流,感悟美(一)交流第一、二句诗。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二)交流第三、四句诗。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词典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中所蕴含的道理。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一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7.朗读第三、四句诗句。六、个性诵读,表达美1.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4.老师示范读。(课件出示情境图)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七、聆听歌曲,欣赏美老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八、总结全文,升华美老师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所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九、拓展延伸,积累运用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学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十、布置作业1.挑选一首你觉得写得好的歌咏庐山的诗抄下来,背一背。2.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第三课时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老师冬天,同学们最盼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今天,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雪景)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在冬天,我们还会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梅花图)所以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2.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卢钺写的一首诗雪梅。二、自由读诗,学习生字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示读古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要有节奏地读一读。2.指名读诗。3.学习生字。4.指导书写生字。三、赏读古诗,理解诗意1.老师学习古诗,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现在,我们来读一读注释。结合注释,说说诗意。2.师生共同交流(1)降服输。(2)骚人诗人。(3)阁同“搁”,放下。(4)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5)逊不及,比不上。3.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第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第三、四句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四、指导朗读,升华情感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2.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因为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所以它俩难分高下。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3.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出示雪梅相映的图片)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4.这首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五、拓展阅读,开阔视野1.老师这首诗的作者卢钺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吧2.课件出示古诗,指导学生诵读,理解意思。雪梅(其二)宋 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六、布置作业,巩固所学1.背诵雪梅。2.请写一段话描绘出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结合注释和已有的知识,加上合理的想象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诵还不是很到位,有部分同学对于古诗的朗读节奏把握得还不是很好。教学建议引导学生理解题西林壁中蕴含的哲理时,要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指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件物体,然后说出自己的所见,这样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诗中的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