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1 牛郎织女(二) 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1 牛郎织女(二) 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1 牛郎织女(二) 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1 牛郎织女(二) 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牛郎织女(二)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理解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指名复述牛郎织女(一)的主要内容。2.牛郎织女后来的生活怎么样了(板书课题)二、感知结尾1.学生读一读课前阅读提示,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2.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3.学生独立学习课文。三、师生交流1.牛郎和织女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来(1)师生讨论,指导朗读。(2)教师板书男耕女织,日子美满。2.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1)衰老的牛又说话了,它说了什么(2)老牛说话时的神态怎样3.小组讨论后板书老牛诀别,忍痛剥皮。4.指导朗读老牛说的话。5.王母娘娘知道织女下嫁人间后有什么反应自读第35自然段,画出描写王母娘娘神态、动作的句子。6.课件出示相关句子,齐读,指导朗读。教师通过王母娘娘的举动,可以看出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教师板书王母娘娘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里,抓走织女)(1)曾经那么幸福的生活、那么美满的日子却遭遇到王母娘娘无情的破坏,故事在这里发生了转折。如果不出现王母娘娘的破坏,故事情节会怎样(平淡无奇)写王母娘娘的破坏有什么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突显出牛郎织女对爱情的坚贞不屈。)(2)王母娘娘的破坏反映了故事中的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是王母娘娘和牛郎织女,他们分别代表两个对立面一方面是天庭的规矩,仙女不能私自下凡,许配凡人;一方面是织女和牛郎一定要追求美满幸福的生活。故事情节迂回曲折,这就是民间故事的叙事特点。(3)王母娘娘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在前文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哪些地方暗示了王母娘娘会把织女抓走这些情节的提前出现都为下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如果没有这些伏笔,情节的发展会显得太突然了。所以说,伏笔是一种巧妙而高明的写作方法。今后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到前后文的联系。7.再次速读第35自然段,画出描写织女与牛郎的句子,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教师板书心急如焚,携子追赶划出天河,牛郎被拦)8.牛郎和织女隔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七月初七他们鹊桥相会时会说些什么呢(教师板书隔河相望,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9.教师依板书梳理课文男耕女织,日子美满老牛诀别,忍痛剥皮王母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里,抓走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划出天河,牛郎被拦隔河相望,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10.课件出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教师讲解这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取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描述了织女一边织布一边思念牛郎的情景,借以抒发世间女子离别相思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11.真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啊假如他们能够互诉衷肠,听到对方的声音,你觉得他们最想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教师纵使天河波涛汹涌,纵然每年只能相聚一次,纵然千言万语来不及倾诉,他们却始终相信(课件出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天地,感动了万物,看,喜鹊来了。12.出示插图,其实故事讲到隔河相望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又增加一个鹊桥相会的情节这样写满足了人们的愿望,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寄托了人们对团圆的向往。四、复述课文1.小组内依板书练习复述。2.结合上一篇课文,说说如果给牛郎织女的故事绘制连环画,你打算画哪些内容,每幅图配上什么文字。3.全班交流。4.书写感受。教师学完了这个故事,你们想说些什么呢同学们可以从课文内容情节、思想感情,以及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等方面来抒发你们的感情。也可以试着对故事进行改写。请把你最想说的和最想做的写下来。五、布置作业1.制作绘本故事牛郎织女。2.把完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家长听。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参与的巧妙结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在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时,给学生在班里展示练习的机会不够,只能在课下进行。教学建议通过对故事中人物的细致分析和对问题的合作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