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3 穷人 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3 穷人 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3 穷人 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3 穷人 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穷人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会写“汹、涌”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纯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3.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2.体会课文中省略号的连续运用所起到的作用。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分析桑娜的矛盾心理,体会桑娜的善良。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摘抄本;查阅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言揭题,创设氛围。1.(教师利用课件播放寒风呼啸声、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海岸声、嘶哑的古钟声)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听到这些声音,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在这样的环境里,会发生怎样的或温馨或可怕的故事(指名回答)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在一家穷苦的人家里,却发生了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了解这个感人的故事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穷人。(板书课题穷人)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出示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导学提纲(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2)扫除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推想的方法理解。(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4)在小组内交流,并合作解决不理解的词语。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3.师生交流,检查自学效果。(1)教师下面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其余同学边看边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作好标记,待课文读完后提出来订正。(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朗读有误的地方和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3)学生纠错,正音释词。(4)预设学生可能读错和难以理解的字词。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作”读zu,不读zu。“张罗”读“zhnluo”。(5)说一说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晚上,桑娜与丈夫主动收养邻居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丈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出示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导学提纲(1)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一说每部分的段意。(2)在文中画出让你感动或感触深的语段,并写出感受。(3)在小组中交流令你感动的语段,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学情,并适当点拨。3.学生班上交流,教师适当点评并引导学生。预设学生交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等待丈夫归来。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抱回邻居的两个孩子。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渔夫回来,主动提出收养邻居的两个孩子。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学习课文,感悟“穷人”的穷苦生活。1.教师导言这篇课文的课题是“穷人”,但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可是字里行间却“穷”意浓浓。导学提纲(1)读课文第17自然段,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2)从这几个自然段中,你能感受到穷人有着什么品质呢(3)标出不懂的问题并在小组中尝试解决。2.学生自学,探究穷人的“穷”,教师巡视学情。3.全班交流反馈,教师适当引导补充。(随机板书)预设关键句(1)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2)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3)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小结通过对桑娜一家的屋内环境及生活状况的描写,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贫穷、艰苦,但他们却顽强地生活着,用自己辛勤的付出维持着生计。渔夫为了一家人甚至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与风暴出海打鱼,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故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的。5.思考对桑娜一家的环境和生活状况的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小结课文一开始,写桑娜等待丈夫归来的焦灼心情,是通过屋外和屋内两种环境的对比来具体描述的。“屋外寒风呼啸”,海浪“汹涌澎湃”,而室内却温暖而舒适。桑娜不时倾听风暴的声音,“感到心惊肉跳”,祈求老天保佑出海的丈夫平安归来。从这些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桑娜一家过着贫困的生活,还知道她勤劳贤惠,把渔家小屋收拾得整洁而温暖,同时心地善良,关心丈夫。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2.用“”画出表现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体会穷人的美德。1.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孩子们没有;吃的是,菜鱼。(2)西蒙的两个孩子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垂下来。(3)母亲临死的时候,拿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包住他们的小脚。(交流检查效果)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互评朗读效果)3.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二、解读穷人的心理,体会品质。1.第一次先学后教多角度理解“忐忑不安”,解读桑娜内心的想法。(1)出示导学提纲读第8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动笔圈画,从哪里可以看出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小组合作再读读这几个自然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全班交流。(2)预设关键句,适时指导朗读。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把他们抚养成人。“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这里的省略号很好地反映出桑娜这种矛盾的心情。通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激起读者对桑娜今后命运的关心。)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这里的细节与上文的“是他来啦不,还没来”相呼应。对丈夫的牵挂暂时被一种担忧所笼罩。于是,那外界的种种声音,都会让桑娜有“草木皆兵”之感。)“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她担心的是什么呢自然是抱回孩子这件事无法向丈夫开口。)(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4)教师小结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体贴丈夫、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2.第二次先学后教深入了解,解读丈夫的想法。(1)教师过渡桑娜是多么善良,多么富有同情心啊为了帮助两个无辜的孩子,她宁可自己受苦受累。而渔夫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2)出示导学提纲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第1227自然段。出海捕鱼的渔夫深夜平安回来,桑娜本应很高兴,可在谈话中,他们却两次沉默了,在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呢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他在忧虑什么呢“熬”字可以换成什么字你从这个字中体会到什么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全班交流,教师指导。“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作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作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3)教师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思考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啊,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渔夫同样具有一颗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深刻反映了穷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品质。三、首尾呼应,点题提升。1.自由读,体会穷人的善良。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3.教师总结穷人他们其实不穷,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是美丽的。作者通过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穷人虽生活穷苦但品质高尚,为了帮助别人宁可自己受苦。四、布置作业。1.续写穷人桑娜一家有五个孩子,他们拼命地劳作才能勉强吃饱,如果再添两个孩子,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请你为穷人续写一个结尾吧。2.编排课本剧,把课文内容演一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畅所欲言,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内,学生学会发言、学会倾听、学会归纳总结、学会进步,效果较好。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抓住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句子去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始终是一个主要方法,然而学生的理解不到位。另外,对品味“物质贫穷”以达到表现“精神富足”的目的,学生的体会还是比较肤浅。教学建议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抓重点词句品析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指导感情朗读、议一议等形式去理解、去体会课文内容,领悟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