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光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光是一种电磁波,按照波长可以将光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射线等几个波谱区。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本单元的内容安排如下。第1课,感受光的作用。光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物质,由于过于熟悉反而会忽略光的重要性。通过这节课,让学生体验一次没有光的世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光的重要性,激发对光深入探究的兴趣。第26课,先后研究了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和反射现象。首先研究光的直线传播,因为只有在理解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接着进一步探讨光遇到不同障碍物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如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被分散成七种色光;当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被阻碍并发生反射,根据光的反射规律,进而对光进行了一系列的应用。这样的设计逻辑缜密、严谨,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7课,利用光的反射特点设计制作潜望镜,并解释其工作原理。在制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光的反射特点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每天与光接触,在生活中也接触了一些利用光的原理制作的玩具或仪器,因此对本单元的内容是有一定认知基础的。但是,五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限,没有必要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去认识光,而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现象,认识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可以经三棱镜分散成七种单色光。1围绕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反射进行教学,注重概念的连贯性。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遇到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时传播路线发生变化等现象作为线索,逐步探究光的传播规律。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这些概念的连贯性,温故而知新。2依托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等推进教学,注重探索的递进性。由于本单元的知识概念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所以在每节课的教学活动中,首先通过回顾旧知识、小游戏或“头脑风暴”式讨论等形式聚焦课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通过大量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光的传播特点;然后通过研讨交流,总结归纳光的传播规律;最后通过拓展,运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或制作有用的光学器具。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教材P24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有关光的思考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科学探究目标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2.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什么是光源,并会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难点认识到没有光就看不到物体。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红苹果、带小孔的黑色盒子、黑布、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单元首页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你们看到图片后想到了什么预设阳光;清晨;树林;雾气;2.讲解光,我们都很熟悉,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各种各样的光。但是你们了解光吗它是怎样传播的它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本单元将带领大家认识奇妙的光世界3.布置任务发放调查表并展示汇总结果。4.揭题大家对光的了解可真不少虽然光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但它也包含了很多奥秘,本节课让我们先来进行一些有关光的思考。(板书有关光的思考)探索与研讨【设计意图】利用调查表先梳理学生对光的已有认知,再汇总他们还想知道的有关光的知识,进而聚焦到对光源的研究上。探索哪些物体是光源1.讲解我们先来认识光源。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比如太阳,而且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但是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直视太阳,因为它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2.布置任务出示本课教材中的部分图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图片中的物体,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并简单说明理由。3.展示课件出示“哪些物体是光源”班级记录表。4.提问仔细观察班级记录表,你们有什么发现(预设第3组和第4组认为月亮是光源,其他小组都认为不是。)5.交流指导学生再次分组讨论月亮是不是光源,并说明理由。(预设月亮不是光源,因为它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了太阳的光。)判断月亮是不是光源,学生容易出错,在这个环节让小组再次讨论,加深学生对光源的理解。6.追问没有点燃的蜡烛还是光源吗请说明理由。(预设不是光源,因为没有点燃的蜡烛不能发光。)探索与研讨7.小结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前提是该物体要能发光,然后正在发光且是自身发出的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这样的物体才是光源。如蜡烛本身不是光源,而燃着的蜡烛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因为它的光不是自身发出的,而是反射了太阳的光。研讨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1.讲解光源自身能发光,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光源。而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照到物体上,物体再将这些光反射到了我们的眼睛里。2.提问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呢我们还能看见物体吗(预设如果没有光,我们将什么都看不到。)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体验“能否看到黑暗中的红苹果”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4.研讨汇报。探索与研讨5.小结只有在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后,我们才能见光源或该物体。没有光,我们将什么也看不见。拓展与小结1.过渡在黑暗的环境中,由于光线不足,我们会看不到或看不清黑暗中的物体。人们为了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够看清物体,便发明了夜视仪。教学提示出示夜视仪图片。2.讲解夜视仪一般是安装在照相机中的一种发光仪,它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发出人眼看不见的光,这种光能被照相机感知并照亮物体,夜视仪再将其转换成电子信号,我们便看到了“黑暗”中的物体。3.布置任务生活中还有什么跟光相关的设计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设计意图】生活中跟光相关的设计有很多,如无影灯、额镜、透镜、平面镜等。夜视仪弥补了夜间光线不足造成的视线模糊,刚好承接研讨环节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对光的广泛应用。4.小结自身能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我们想要看到物体必须要有光,如果没有光,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无法看见物体,绿色植物也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光对人类、对所有的生命体、对世间万物都是不可或缺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光源和光已经有所了解,但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得的认知可能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而这种已有的认知又是很难纠正的。因此,本节课首先用阳光照射树林的情境,通过“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到对光源的研究上,并了解他们对光已有的认知。再结合生活现象,通过比较不同的发光物体,引出光源的概念,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的能力。最后通过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视野,感悟光对人类、对生命、对世间万物都是不可或缺的,从而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圆满地完成了本课各项教学任务。课后作业课时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