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初中历史部编教材第一册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学科历史学段初中年级七年级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教学设计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从学生的历史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方面)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通过感受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国家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通过理解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内迁和发展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中国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密切交往,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学生努力维护民族团结,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学背景分析学情分析 七1班学生经过近三个月的历史学习,抽象思维能力获得一定发展,初步具备了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他们乐于表现、思维活跃,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够主动获取、运用知识,探究、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之前学习夏商周朝代兴亡更替,秦朝速亡和东汉兴衰等历史知识,认识到统治者应该勤政爱民,奢靡的生活和残暴的统治必然导致人民反抗,甚至灭亡。而且,他们通过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的学习,了解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形势,为进一步学习本课打下一定的知识和认知基础。此外,通过课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关于本课的兴奋点,教学更加游刃有余。教学内容分析17课是本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第二课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本课主要讲述西晋的短期统一和灭亡的过程,以及各民族在相互交流、交融中不断发展的历史。本课以西晋的兴亡为知识核心,一方面叙述的是从统一到再次分裂的过程,另一方面叙述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带来的民族交融。这节课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上承三国鼎立,下启第18、19课,为学习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为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奠定了基础。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直观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引导式教学技术准备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陈述西晋的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习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2.描述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初步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学习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西晋建立和统一的过程,“八王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路线和分布,掌握自主从教材研读中分析、归纳历史信息的方法;2.小组合作探究西晋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实证方法,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方法; 3通过识读、填充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建构时空观念,初步从整体上把握我国民族格局。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即使割据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走向,理解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形成国家认同;2.理解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学生认识中国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密切交往,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学生努力维护民族团结,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晋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教学难点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预设时间导入新课出示“汉末军阀割据图”和“三国鼎立形势图”【环节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割据到三国鼎立的历史,知道中国此时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那么三国鼎立之后的历史又是如何发展的接下来,我们学习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首先看第一部分西晋的兴亡,第一个问题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讲授新课一、 西晋的兴亡(一) 西晋建立和统一自主学习西晋建立和统一的过程。要求请你阅读教材78页第一子目前两段内容,自主完成学案第一题,并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西晋建立和统一全国的步骤。限时2分钟。【板书】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三国鼎立和局部统一【学生回答】 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称帝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出示图片和时间轴】从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全国动态形势图和时间轴。【教师讲述】三国后期,由于曹魏在三国之中占据长江以北的广大中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实力远胜蜀汉和东吴。先看蜀国,刘备死后,儿子刘禅继位,他软弱无能,听信谗言,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263年,魏国大举进攻蜀国,战争仅几个月,刘禅向魏投降,蜀国灭亡。再看此时的魏国,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掌握曹氏军政大权。尤其是司马昭时期大力发展司马家族势力,篡位野心人尽皆知。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果然,到266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从曹魏到西晋,国家过渡平稳,几乎没造成大规模的社会动荡。而此时的吴国又如何呢此时孙权的孙子孙皓做了皇帝,他昏庸暴虐致使吴国众叛亲离,走向衰弱。279年冬,晋武帝司马炎出兵伐吴。不到半年,孙皓投降,280年吴国灭亡,三国鼎立局面彻底结束,西晋统一全国。【教师提问】你分析刘禅和孙皓两位亡国之君失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君主无能、昏庸、暴政。【教师归纳】统治者因无能、昏庸、暴政亡国,真可谓失民心者失天下。西晋统一全国耗时短,速度快,几乎没有造成大规模的流血牺牲。【出示时间轴】从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教师讲授】此时中国由三国鼎立的局部统一走向全国统一。西晋是继秦汉大一统以来的又一次国家大统一。而年富力强的晋武帝司马炎更是大力整顿政治、发展经济,终于促使西晋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出示材料】“是时(太康年间),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都)要其业而乐其事。”晋书食货志【教师介绍】出现了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因晋武帝此时的年号叫“太康”,所以史称“太康之治”。【教师提问】西晋有魏国的良好发展基础,又迅速统一全国,而晋武帝的“太康之治”又如此繁荣,你预测西晋的历史将如何发展呢【学生回答】越来越好。【教师介绍】但西晋的繁荣仅是昙花一现,西晋很快被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在316年灭亡。西晋从266年建立到316年灭亡,仅存在了51年,若从西晋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算起,则仅37年。【出示时间轴】西晋建立到灭亡【环节导入】为什么西晋王朝如同流星一般迅速陨落,如此短命呢我们学习第二个问题西晋的衰亡。首先学习西晋衰亡的原因。(二) 西晋的衰亡1、西晋衰亡的原因探究问题一西晋当时出现什么社会风气要求请你首先阅读教材78页第一子目第三段内容,然后小组合作阅读学案第二题,1、2组阅读材料一,3、4组阅读材料二(教材78页的相关史事),5、6组阅读材料三(教材79页的材料研读),思考回答材料反映了西晋出现什么社会风气组长选择汇总组员的观点,派一名代表展示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声音洪亮、观点具体明确,限时4分钟。(1)统治集团奢侈腐化和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出示材料】材料一平吴之后,(晋武帝司马炎)复纳(又纳入)孙皓宫人(宫女)数千,自此(于是)掖庭(后宫)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晋武帝不知该宠幸哪个),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便宠幸哪个女子)。 晋书 材料二相关史事(教材78页)西晋时的贵族、富豪还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注西晋时期1里约400米,相当于咱学校操场跑道一周;步障宽长约三五尺(西晋时期1尺约24厘米,三五尺约三五本历史书的长度)的一种帷帐。贵族富家出门时,步障一般随车行进,或在路旁交叉处阻挡行人,起到遮蔽风尘或是路人的视线的作用。)教材 第78页。材料三材料研读(教材79页)“钱之为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钱神论【学生回答】晋武帝喜欢美女,荒淫无度;统治者奢侈、奢侈,大家爱钱。【教师归纳】统治集团奢侈腐化和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2)“八王之乱” 【出示图片和材料】“八王之乱”卡通图片和王夫之的评论。【教师提问】根据材料,思考加速西晋灭亡的另一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分晋,叛乱,“八王之乱”【过渡】那么西晋时期为什么会爆发“八王之乱”呢 自主学习“八王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要求请你阅读教材79页第二子目内容,了解“八王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自主完成学案第三题。限时4分钟。【教师提问】首先看“八王之乱”爆发前的背景。西晋初年,晋武帝吸取曹魏削弱所封诸王势力,导致孤立而亡的教训,实行什么制度【学生回答】分封制。【教师提问】之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制【学生回答】周朝和西汉。【教师提问】你预测分封制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诸侯王可能威胁中央。【教师归纳】第一,西晋初年,实行分封制,大肆分封诸侯王。第二,诸侯王据守州郡重镇,实力日益增强。【出示材料】晋惠帝(司马衷)“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 何不食肉糜(m,肉糜即肉粥)其蒙蔽(昏庸不明;愚昧无知)皆此类也。” 晋书惠帝纪【教师提问】那么,当时的中央政府又如何呢 【学生回答】晋惠帝昏庸。【教师讲述】晋惠帝司马衷昏庸无道,致使朝政腐败。终于在晋惠帝即位的第二年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引发内乱,相互混战,主要在河南洛阳一带展开,叛乱长达十六年,史称 “八王之乱”。【教师提问】历时十六年的浩劫,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国家衰落。【教师归纳】 第一,这场内乱严重破坏社会经济,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第二,造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原人口南迁高潮。【教师提问】除了这两方面的原因外,还有其他因素加速西晋衰亡吗【出示材料】“自从魏氏以来,夷虏(少数民族)依附内地,很少有凶暴侵掠的后患。而今(西晋)受任官吏,有的诡诈,侵扰侮辱边夷(少数民族);有的求赏谋利,妄加讨伐杀戮。” 二十四史全译晋书【学生回答】西晋统治者残酷压榨内迁少数民族。【教师归纳】西晋暴政激化民族矛盾,迫使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最终在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族灭亡。【环节导入】那么少数民族为什么要内迁接下来学习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二、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一)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原因【教师提问】认真观察敕勒川狩猎图和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据你所知北方游牧民族过什么生活 【学生回答】牧马、放羊、游牧生活。【教师归纳】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我国北方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牧马放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他们的生活场景。【出示图片】我国近5000年来温度变化曲线图【教师提问】观察图片,思考他们为什么内迁呢【学生回答】气候变冷。【教师归纳】三国两晋时期,受自然或社会环境影响,各民族主动迁徙。另一方面,东汉末年以来,各地军阀长期混战,中原地区人口大量死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西晋统治者为补充兵源、发展生产,鼓励甚至强制少数民族内迁。【教师提问】那么到底哪几个游牧民族内迁了接下来我们学习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路线和分布。(二)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路线和分布自主学习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路线和分布。 要求请你认真观察教材80页左下角的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阅读右侧的文字,自主完成学案第四题。限时1分钟。【教师提问】大家一起说主要是哪几个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学生回答】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教师归纳】自东汉以来居住在我国北部和西部边境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中原。【出示材料】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 ,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是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前后至者八百七十余万口。” 晋书【教师提问】内迁的少数民族数量有多少呢 【学生回答】280年,西晋总人口约1616万,内迁的少数民族多达870万。【教师归纳】内迁少数民族使西晋总人口增加一半。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后,西晋统治者的暴政迫使他们起兵反晋。最终316年西晋被匈奴灭亡,原处中原的汉族政权迁往长江以南建立东晋王朝,原处周边的其他各民族则在长江以北展开了激烈地争夺中原霸主的斗争。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一百多年里,北方各族统治者在北方先后建立(大家一起读)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连同西南的成汉,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被统称为十六国,各国彼此攻战。【出示时间轴】从东汉末年到东晋十六国【教师介绍】东晋十六国时期,国家由西晋的全国统一过渡到分裂割据期。即使分裂割据期,也孕育着统一的走向。四世纪后期,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逐渐强盛,统一了黄河流域,实现局部统一。苻坚不断向汉人学习,逐步汉化。使得前秦境内的胡汉矛盾有所缓和。【过渡】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除了造成政权更替,战争频繁的结果外,还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三)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探究问题二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要求请你阅读教材81页相关史事和课后第二题(学案第五题),小组合作讨论,组长选择汇总组员的观点,派一名代表展示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声音洪亮、观点具体明确,限时3分钟。【出示材料】【学生回答】少数民族向汉人学习,汉人也向少数民族学习。【教师归纳】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后学习汉族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逐步汉化,与此同时,汉族也学习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任何民族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各民族在相互碰撞、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出示材料】(课后第二题)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内迁少数民族接受认同中原祖先,方便统治。【教师归纳】内迁各族建国者与中原汉人在祖先上的认同,证明了其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有效统治。同时,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课堂小结】从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使中国由三国鼎立的局部统一进入西晋的全国统一,但由于西晋统治腐朽,“八王之乱”,内迁少数民族反晋加速了西晋的衰亡,最终西晋被匈奴灭亡,使国家再次进入分裂割据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即使是分裂割据期也孕育着统一因素,那就是自东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带来的民族交融。学生联系旧知,观察地图,认真聆听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提取关键信息。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和时间轴,聆听教师讲解。学生思考回答,参与课堂。学生分析史料,观察时间轴,思考回答。学生利用旧知和教材内容,分析、研读史料,提炼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讨论,由代表汇总、展示小组的观点。学生分析史料,认真聆听教师讲解。学生研读史料,思考回答材料反映问题。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史料思考回答。学生自主学习,提取关键信息。学生联系旧知,认真聆听教师讲解。学生进行史料分析、聆听教师讲解。学生思考回答、聆听教师讲解。学生进行史料分析、聆听教师讲解。学生联系旧知、观察图片,思考回答。学生观察图片,认真聆听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提取关键信息,完成地图填充。学生进行史料分析、聆听教师讲解。学生观察地图和时间轴,认真聆听教师讲解。学生阅读材料,提炼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讨论,由代表汇总、展示小组的观点。学生观察图片,聆听教师讲解。学生进行史料分析、聆听教师讲解。学生完成板书,回顾本课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学会从教材研读中获取新知。学生学会从教师讲解中获取新知,构建时空观念。学生联系旧知,理性分析回答。学生锻炼研读史料,建构时空观念,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实证能力。学生学会联系回顾旧知分析、解决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升认知。学生学会从史料解读和教师讲解中获取新知。学生学习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实证能力。学生锻炼从史料和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生学会从教材研读中获取新知。学生学会从教师讲解中获取新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知识,提升认知。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学习新知,提升认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知识,提升认知。学生提取旧知,学会从图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生学会从图片和教师讲解中获取新知。学生学会从教材研读中获取新知,锻炼地图填充能力,构建时空观念。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认知。学生学会从地图、时间轴和教师讲解中获取新知。学生学会研读史料,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升认知。学生学会从图片和教师讲解中获取新知。学生研读史料,提升认知。学生学会建构板书,从而总结、巩固新知,提升理性认识。1分钟2分钟2分钟2分钟2分钟4分钟3分钟1分钟4分钟1分钟1分钟1分钟1分钟1分钟1分钟1分钟3分钟2分钟3分钟1分钟1分钟3分钟板书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评价量规评价指标权重()表现描述及赋值评价方式分数汇总自评互评师评态度50能够认真、正确地完成问题。03发言501. 能够清楚地与同学交流观点和建议。022. 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踊跃成为小组发言人。023.课上能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清楚表达观点和看法。02等级说明综合评价结果共分三个等级,分别为8-10分及以上,为“优秀”;6-8分,为“良好”;5分以下,为“加油”。教学反思本设计较为新颖,把西晋兴亡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有机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本课内容。此教学设计存在不少闪光点。第一,关注学生认知特点,培养时空观念素养。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用动态地图构建人、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课首先出示“汉末军阀割据图”和“三国鼎立形势图”导入新课,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时空位置。尤其在讲解西晋建立和统一全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路线和分布、东晋十六国时,充分利用动态地图和时间轴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学生手脑结合落实学案,达成教学目的。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在讲解西晋衰亡的原因,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时,通过不同史料的展示、挖掘,重视图文史料的理性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注重对学生理性认识的培养,关注历史学科素养的渗透,也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特点。第三,采取问题探究和自主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给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和时间限制,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教师重在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借助图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历史,得出自我的历史认识。“双主”教学模式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第四,评价量规和板书设计富有特色。评价过程注重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涉及学生本人、小组和教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敢于突破常规,尝试结构化板书设计,知识全面,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富有启发性。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多辅导历史学习薄弱的学生,多倾听他们的声音。在学生板书填充环节,教师要注意把握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补充历史笔记,落实历史知识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