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新仓中学 吴衍平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了解淝水之战的经过;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交融的基本史实。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交融历史,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从而让学生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交融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学难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表现。教学准备PPT课件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在语文书上学过敕勒歌【多媒体展示】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首诗歌。大家知道这是北方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这实际上是北方古代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的民歌,今天我们就学习鲜卑族有关的历史。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多媒体展示】【内容探究】一、淝水之战1【温故知新,引入新知】大家看下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多媒体展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东晋的历史,西晋316年被内迁的匈奴人灭亡后,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局面。东晋建立时,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出现了十六国混乱局面。后来在4世纪后期,前秦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我们一起看一下东晋前秦形势图【多媒体展示】提问前秦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谁领导前秦走向富强并统一北方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前秦皇帝苻坚意图统一中国,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板书淝水之战2【自主学习、探究新知】指导学生看课本第86--87页“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请同学们按提示总结出淝水之战的要点。【多媒体展示】,找几个学生回答战争背景前秦苻坚意图统一中国;时间(383年);交战双方前秦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3【课后探究,延伸课堂】我们平时所见过的“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都来自淝水之战。【多媒体展示】大家课后看课本,查找相关资料,找出这四个成语的典故和现在使用场合,下节课我让同学们课堂上讲演,望大家课后认真准备。4、【温故知新,前后联系】大家想想,【多媒体展示】淝水之战同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战争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共同特点是什么以少胜多【教师过渡】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北方的这种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又持续了一段时间后被那个少数民族再次统一北魏,我们继续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板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教师讲述】鲜卑族是我国4世纪后期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起源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家看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多媒体展示】经过发展,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巩固统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我们一起总结一下知识要点。【多媒体展示】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2【教师讲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北魏统治者用鲜卑的习俗来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改革背景)面对这种情况,北魏孝文帝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包括两个部分迁都洛阳和汉化措施(板书)3【联系地图,设问解疑】.首先我们来看迁都洛阳,大家看北魏的疆域和迁都示意图【多媒体展示】大家看孝文帝把都城从哪里迁到哪里(平城迁到洛阳)平城是北魏建国时的都城,现山西大同,洛阳是中原地区著名的古都,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多媒体展示】一、北魏都城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有什么积极意义呢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同时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4、 【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多媒体展示】想一想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呢大家看课本88面,找一找,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有哪一些【多媒体展示】语言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服饰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改为元。(课本89面课后活动第二题有个表,详细的列出了姓氏改变情况,大家一起看一下);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政治方面采用汉人的官制、法律等。【多媒体展示】为了让大家加深对孝文帝汉化措施的记忆,我们来做个缩句游戏,你能将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要求用三个字来概括,中间一个字用“汉”字)说汉话、穿汉服、姓汉姓、联汉姻、用汉制。5、 【结合史料,归纳总结】孝文帝改革取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多媒体展示】史书记载,当时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教师过渡】从西晋开始,北方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多媒体展示】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流、交往与交融就日益频繁。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采取措施,积极学习汉族先进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可以说,民族交融成为时代的主流。我们继续学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板书)3、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教师讲述,学生总结】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原因。【多媒体展示】刚才我讲到了促进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原因一是少数民族内迁和汉族杂居相处;二是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采取措施,积极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思想、文化,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2【教师设疑,学生总结】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8面相关内容,看看北方民族交融表现在那些方面,提示学生从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民族心理等方面总结。【多媒体展示】生产方式各民族相互学习。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已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些变化都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社会习俗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直观展示,强化感知】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图片来感知一下。【多媒体展示】展示六张图片,教师做简单讲解。3、【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提出问题这种民族交融有何作用【多媒体展示】作用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课本89面)4、【课堂升华,强化难点】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交融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多媒体展示】民族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从历史上看,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在每一次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后,都会产生更加强大的、比原来的民族更加优秀的群体,其结果就是形成更加强大的政权和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后面是强盛的隋唐时期)5、课后探究、【课后探究,延伸课堂】中华民族是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或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带有其他民族的特征,大家课后找一找自己身上带有其他民族的特征。四、课后练习【举一反三,提高能力】1、 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几次统一;2、 列举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五、课后反思略六、板书设计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淝水之战;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迁都洛阳和推行汉化措施意义3、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原因表现意义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