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施老师获奖作品).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施老师获奖作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施老师获奖作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施老师获奖作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施老师获奖作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施老师获奖作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融合的前提条件。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块内容通过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突显出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222 年,魏、蜀、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80 年,西晋短暂统一。316 年,西晋灭亡,国家重新陷入分裂。南方先后历经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先后经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本民族旧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接近一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3教学方法图示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教学准备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欣赏音乐,观看图片。回答问题没有。产生疑问,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新知授新课1淝水之战东晋建立的同时,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出现了十六个不同的政权,统称十六国。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是何时结束的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1布置任务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兵力、结果、影响。2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播放动画。3动脑筋为什么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4从以少胜多方面考虑,淝水之战同此前哪几次战争相似讲述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北方的混乱局面一直持续到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统治者苻坚。他重用汉人王猛,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1时间公元383年。地点淝水。交战双方东晋前秦。兵力东晋8万,前秦80万。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影响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学生代表讲述“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故事。观看动画。3从前秦方面看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前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前秦军劳师远征,战线过长,苻坚指挥失误。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4回忆已学的内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了解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了解记忆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一些典故的由来,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骄兵必败”道理。归纳以少胜多的有关战役。2北魏孝文帝改革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姓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过渡在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中,假如你是北魏的皇帝孝文帝,你会怎么做 1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他首先第一件事情是迁都。动脑筋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措施讲述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阅读史料和图片,提出问题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哪些措施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材料二 如图汉族服饰俑和鲜卑服饰俑材料三 鲜卑族姓氏变革鲜卑姓汉姓拓拔元丘穆棱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贺楼楼材料四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材料五 孝文帝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材料六 孝文帝时,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而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3阅读材料,讨论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怎样的意义材料一 南朝的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著名史学家陈寅恪4动脑筋孝文帝之后,北魏的皇帝死后多用“孝”字作为谥号,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他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回答问题。学生甲“顺者昌,逆者亡”,我要顺应潮流,采取汉化措施,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从而稳固我的政权。学生乙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祖母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族岂不是越来越落后学生丙鲜卑人在生活习俗、、礼仪制度上还很落后。只有改变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向汉族学习,才能加强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巩固我的政权。学生丁我要移风易俗,吸收中原的文化,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家,做一个有作为的人。1讨论问题,回答问题。学生甲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位置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洛阳曾是王朝古都,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是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有发展基础,是理想的建都之地。从地理环境看学生乙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迁都洛阳之后,有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学生丙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在洛阳,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学生回答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壮大了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华文明,让传统的汉文化得到更大的发展。 4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广泛交流,发散思维,回答问题。换位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理解改革的必要性。通过讨论认识到迁都洛阳的重要目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孝文帝迁都的阻力及孝文帝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从史料、图片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进一步了解“论从史出”的原则;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为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从史料获得历史信息能力,进一步了解“论从史出”的原则;了解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3北方地区的民族的融合1民族融合的表现展示教材第89页知识拓展“北魏时的洛阳”和PPT图片,提出问题当时北方民族与中原地区汉族人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 12影响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1生产生活方面 农业生产、服饰、饮食等2政治制度 3思想文化方面 4民族心理方面培养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了解民族融合的表现。课堂总结促进淝水之战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前秦战败北方陷入混乱局面北方民族大交融归纳、梳理知识点。理清线索,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巩固练习、淝水之战交战的双方是 A、东晋---------前秦 B、东晋-------西晋 C、前秦 ---------西晋 D、前秦------北魏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下列政权曾经统一过北方的是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魏A、 B、 C 、 D、3、观察下图“身穿汉服的鲜卑贵族形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A 北方少数民族內迁B 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C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D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4、以下两幅有关北魏时期的图片,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 B 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 D 经济发展参考答案1B2B3C4D回答问题。巩固基础知识,启发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中考链接5 、下面表格所反映的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C、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D、造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 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1)“魏主”是谁上文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用一句话评价“魏主”参考答案1B2B回答问题。熟悉中考题目,精炼试题。拓展延伸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指导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既要看到他的积极方面也要看到他的消极方面,同时要注意两者的主次关系。评价古代历史人物一定要坚持生产力标准,要注意站在是否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祖国统一的高度看问题。评价孝文帝要注意他顺应时代潮流,对鲜卑族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既要看到他是我国少数民族首领,也不能忽视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一部分,也应该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看问题。学生讨论 培养学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看其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板书设计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