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学习目标】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3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习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课程结构】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教法】实物导课法 讲授法、引导法、史料图片教学法、图示表格归纳概括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分析归纳法、图示表格归纳概括法、线索归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史料和图片、实物(凳子和饼)【主题设计】多民族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是时代发展的潮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统一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实物 一张饼 问烙饼技术是从哪传过来的展示图片解决问题导入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好奇 回答由北方少数民族抓住学生的心理 激发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目标展示了解淝水之战和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认识北方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学生清楚本节课的主框架,学生能够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有目标性。智慧讲授合作探究有效点拨智慧讲授合作探究有效点拨智慧讲授合作探究有效点拨1猜成语典故引出 淝水之战根据教师思路紧紧抓住北方这一线索,设计2展示淝水之战前,前秦和东晋南北对峙的地图为了说明淝水之战的背景认真读图变抽象为直观3屏幕打出淝水之战的提纲为了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回答相关史实,并在书上勾画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利用成语典故叙述淝水之战的经过。教师指导叙述历史事件应该包含的要素。学生有感情的讲故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5归纳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了同类比较,方便记忆。学生踊跃发言培养同类比较的归纳能力6出示史料一和史料二,王猛劝诫苻坚不要伐晋和苻坚不听劝告大举进攻东晋的史料。通过材料探究问题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得出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前秦不得人心,民族矛盾加剧,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东晋团结一心,战略正确。学生阅读并分析材料,通过史料得出结论 史料教学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德育渗透7过渡十六国后的分裂局面是由哪个政权结束并完成北方统一的呢引出第二目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生带着疑问思考并直接得出答案 北魏问题过渡,水到渠成增强环节紧凑性。8.展示孝文帝的个人档案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阅读激发兴趣9扩展知识展示图片嘎仙洞了解鲜卑的兴起和北魏政权建立的时间、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兴趣读图自主阅读教材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通过对文物和博物馆的介绍,增强学生对历史教育的专门史的兴趣。10课本剧孝文帝改革引出迁都洛阳补充迁都洛阳的困难力排众议,借南征之名。为什么要迁都到洛阳呢知识拓展洛阳市历史名城,在洛阳建都城的主要政权。学生表演和认真观看设置情景 激发兴趣还原历史,学习他个人坚强的意志和改革的决心。11课本剧孝文帝改革引出推行汉化政策。阅读教材,找出孝文帝改革具体的汉化措施并把汉化措施浓缩概括。学生表演和认真观看设置情景 激发兴趣还原历史 提高学生的高度概括能力,强化重点。12展示图片改汉姓和穿汉服的图片。学生兴趣对照自己的姓氏在鲜卑时期是什么,并仔细观察少数民族服饰和汉族人服饰的不同让学生感性认识 汉化发生的变化,培养了学生的比较能力,强化重点。13.展示史料 北魏时期洛阳经济的发展 分析得出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生研究史料得出答案史料创设情境,还原历史14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和孝文帝这一历史人物呢教师给出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在教师的指引下,线索清晰完成评价。培养学生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来看。扣主题民族交融是时代发展的潮流。15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高潮,为什么呢引出下一目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其实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一个重要影响。16合作与探究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方式及意义。出示表格,给学生提供线索。教师走下讲台,对个别学生关注点拨,对共性问题一起讲解,个性问题及时随时点拨,让学生在此环节学习有效。学生齐读课本,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小组的共同荣誉感培养学生利用表格综合概括知识的能力学生易抓住知识主干,有框架感,线索性强难点知识化繁为简,有利于理清逻辑关系。17展示图片墓室壁画采桑图、北魏骑兵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就座方式的变化、汉族蒸馍和烙饼的砖画,上面的图片反映了北魏统治时期黄河流域民族大交融的社会景象,得出汉族人民和北方各族人民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概括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观察图片,得出结论。还原历史,提升兴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升华主题北方民族大交融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18我们就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你能举出你身边的体现民族大交融的例子吗学生踊跃发言联系现实各民族之间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加强团结,共同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繁荣。课堂小结板书小结见板书设计学生记录板书式小结,线索性强。练习反馈见课件出示记忆口诀淝水之战三八三,苻坚妄图灭东晋,哪知早已失军心,民族开始大交融孝文平城迁洛阳,进行改革促交融,穿戴用具皆汉化,礼仪礼法皆汉先,鼓励通婚一家亲,民族交融现高潮。学生做题及时巩固,弥补不足,口诀朗朗上口能强化记忆,夯实基础。分层作业1课后习题2继续收集民族交融的事例,来校交流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知识拓展【板书设计】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后反思】我是7号选手,我课后反思的题目是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本课从属于人教版部编历史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框内的第四个课时。部编新教材的特点就是以单元结构来突出线索性,在讲授的过程中一定要设置情景,激发兴趣来体现课程的线索。本课内容涉及民族问题领域,专业性强,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有些难度。针对这些问题我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设置情景、激发兴趣、量化目标、自主学习、抓住主干、构建框架、用细节复活历史、角色扮演、用史料图片图表辅助重点和难点的突破。2从教学目标上看教学目标明确,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目标进行了量化,难易适中,让学生明确这节课他要学到什么,让他在课堂的学习中有的放矢,提高学习的有效性。3.教学重点是孝文帝的改革。淝水之战就是非重点内容,尝试了一下把这一目放手教给学生自己解决,以自主学习和讲故事的方式来设计。学生不易懂的重点知识孝文帝改革,则是以历史人物个人档案的方式展示,设置情景来引导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来解决重点。4教学难点是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要想解决难点问题,就要从设置情景调动学生求知欲探索欲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合作探究表格和图片辅助来突破难点。5本节课能够用饱满的激情来感染学生,所做的课件能为本课的教学而服务。教学准备上看共运用3个史料、18张图片包含(3个历史人物2个地图13个图片)的运用,能辅佐本节课的教学,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论从史出,把抽象概念变的直观,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6从设计上看,教学结构清晰、环节比较紧凑。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必然,抓住本课这一主线,结构上以北方的状态为线索北方统一(前秦)北方再分裂北方再统一(北魏)促进北方民族大交融这条线索,。过程比较流畅、衔接过渡也很自然。7提升兴趣性如课堂创新利用大饼导入,淝水之战猜成语典故,鲜卑改汉姓看看自己的姓氏在鲜卑时期是什么,设置名人档案、讲故事等环节设置情景还原历史,还有大量图片都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