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贲老师获奖作品).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贲老师获奖作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贲老师获奖作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贲老师获奖作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1、能讲述淝水之战的概况,知道与之相关的典故。能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初步理解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2、认同孝文帝改革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建立了许多政权。十六国北朝时期,战乱相继,群雄并起,屠戮酷烈。乱世之中,谁主沉浮但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汉族的关系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自主学习1、淝水之战的背景、双方、特点、结果、影响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意义3、魏晋以来民族关系趋势是什么4、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合作学习、重点讲评一、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前秦灭掉了代等政权后,一度统一北方。强大的前秦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展示前秦东晋对峙地图为了统一中国,前秦发动了企图灭亡东晋的淝水之战。聚焦淝水战场1、淝水之战的时间、双方、特点、结果2、在这次战役中留下了不少的典故,指导学生根据屏幕的提示一一对应。3、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展示材料,分析材料。二、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的改革1、北魏的兴起 根据地图及问题,自主学习拓跋鲜卑政权的建立。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意义展示材料,指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与鲜卑族的状况形成对比,得出改革迫在眉睫。分析材料,对比认识。看视频了解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分析材料,得出改革措施。编写三字经,简化记忆。分析材料,认识改革的意义。3、 交融中的大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1、小组合作图表归纳民族交融的表现展示北方少数民族在生产方式上的变化。胡床、椅子、方凳图片;甘肃出土的墓室砖画两名汉族士大夫正在食用烧烤食品指导学生依次从服饰、用具、食品方面得出各民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简介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在政治制度上的学习。展示敕勒歌的演进,认识文化交流的密切。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在民族心理上,思想感情日益沟通,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也逐渐减少。2、合作探究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呢拓展延伸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能得出什么历史感悟1、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2、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爱我中华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勇于创新。归纳总结同学们,回看历史,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实现共赢,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和进步,在这种民族力量的推动下,新时期的中华民族定会朝着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美好篇章。巩固训练1、 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A . B . C . D . 2、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建于北魏时期。洞中的佛像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化特点,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A.昭君出塞 B.商鞅变法C.文成公主入藏 D.北魏孝文帝改革3、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4、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