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析洛阳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和北魏迁都前后的洛阳风貌,了解前秦淝水之战的战败和民族交融的趋势,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培养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北魏时期洛阳城和北方民族发展的各类史料诗歌、文献、地图、文物及考古遗存,学习和运用多种证史解史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魏洛阳城为代表的北方历史遗存,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形成“美美与共,同根共进”的民族观【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教学方法】识图探究法、文献解读法、论从史出、二重证据法、归纳概括法、阐释历史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古都洛阳,引出宋代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胡风汉韵的民族交融的时代。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新课讲授过渡洛阳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九州腹地”。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之称。如此独特的洛阳,在民族交融的历史上又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一、谦谦洛阳,坐拥中华源远流长洛阳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即古人所谓“中国”,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发挥了决定性的、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从黄帝开始,生活在河洛地区的诸多氏族、部落,通过相互通婚、结盟、通商、战争等多渠道、多层面的交往过程,相互渗透融合,在语言、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渐趋一致,最后形成了华夏族。春秋末年,散居于河洛一带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和华夏族融合在一起了。教师过渡在洛阳的历史上,她既积极引领民族交融,也会冷眼静观民族的隔阂,我们进入第二部分二、冷眼洛阳,静观前秦朝兴暮亡教师过渡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割据政权攻伐混战。最终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前秦疆域的四至。学生看书,回答前秦疆域东濒大海,西至龟兹,南抵汉水,北达沙漠。教师讲述“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东南一隅”指的是哪一政权学生回答东晋教师过渡统一了北方的苻坚,雄心勃勃,梦想灭掉东晋,实现中华统一的野心。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让苻坚梦碎的淝水之战。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86页,梳理一下淝水之战的相关知识。哪一位同学愿意做“小小故事家”,给大家讲讲淝水之战讲述时要求用淝水之战的相关成语。学生思考讲述教师总结老师这样整理大家看看如何。战前,投鞭断流雄心壮,东山再起谋图存;战时,草木皆兵信心虚;战后,风声鹤唳野心消。教师过渡根据教材的提示,我们知道苻坚当时号称百万大军,为何就败给了仅仅八万军队的东晋呢作为“小小政治家”能不能带领大家从细节来分析一下前秦苻坚梦碎的原因。 教师引导战前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八十万;战时一呼而大乱奔逃,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战后迅速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从战前可以看出,前秦发动战争人民无意愿,缺乏民心支持。战时材料可以看出前秦的士兵没有斗志,不愿意作战;战后的材料可以看出民族隔阂,没有民族的认同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从前秦的败亡中我们可以得出“民族压迫,国家动摇”。在前秦崛起过程中灭亡过一个“代”政权,这一政权是拓跋鲜卑族建立的。我们一起了解一个与前秦历史有交叉重叠的拓跋鲜卑。三、激情洛阳,置身交融日新月异教师讲述拓跋鲜卑发祥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拓跋鲜卑的嘎仙洞,请注意鲜卑骑士佣的服饰。在拓跋鲜卑发祥的嘎仙洞发现了鲜卑时期的石刻祝文,在文中明确提到“南迁”,我们一起回顾拓跋鲜卑的南迁大事。根据蒙古大学梁云教授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研究一书,老师将内容整理如下东汉初年南迁大泽即今呼伦湖,东汉末年迁至河套及阴山一带,公元315年拓跋猗卢建立“代”政权。后来氐族前秦苻坚统一北方于376年灭掉了拓跋鲜卑的“代”政权。在土崩瓦解的中,386年拓跋鲜卑政权乘机复国。教师过渡面对前秦覆亡的教训,北魏会如何去做呢教师引导北魏建立后,定都平城,最终于439年统一了北方。在北魏统一北方后,政权出现了新的问题,能不能在书上的87页找一找看看他出现了什么问题学生看书回答统治困难教师提问民族习俗导致了统治困难,作为拓跋鲜卑的皇帝,孝文帝有什么想法请看材料“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学生回答孝文帝想迁都教师过渡494年孝文帝完成迁都洛阳的目标。难道迁都就可以解决孝文帝面临的政治困难吗还需要做什么学生回答不能,还需要移风易俗。教师引导我们从洛阳城的风貌了解孝文帝移风易俗的努力。1.洛阳风貌都城建制北魏洛阳城是在东汉、曹魏及西晋都城原址上重建的在沉寂将近200年后,汉魏洛阳城再度得以重建,魏晋宫殿旧址上,一座座高大巍峨的新宫殿拔地而起。随后几年,大量人口迁入洛阳,千年古城再次青春勃发,繁荣兴盛,四处洋溢青葱的生命活力。重生洛阳城成为连结天下的桥梁。有人说,这个时候的中国,最有可能永远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南、北方统治者种族不同,操着不同的语言,穿着不同的服装,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分裂为两个国家的危险,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鲜卑人拓跋宏迁都洛阳,他下令重建的宫阙,多依魏晋旧地基,刻意恢复魏晋规模形制,甚至不少宫殿的名字,也沿用旧制。于是,洛阳城的重建,具有一种文化上的象征意义既然洛阳的毁灭,标志着大动荡的开始,那么洛阳城的重生,也应该成为新秩序建立的标志。作为一个族群,鲜卑族和匈奴、羯、氐、羌等最后完全消失,但后来隋唐众多人物,都有着多种血统,如隋炀帝的母亲独孤皇后是鲜卑人,她与唐高祖李渊的母亲还是亲姐妹,她们的籍贯都是“河南洛阳”;而李渊和李世民的皇后,也都是鲜卑人。鲜卑血脉,从此生生不息,或许就在你我的身上流淌。孝文帝生前和死后,他的汉化措施屡遭抵制,但经由这座桥梁,中国南北最终再度统一;经由这座桥梁,历史最终走向恢弘壮丽的盛唐。2.洛阳风貌官制律令教师引导从东汉洛阳城和北魏洛阳城的官署考古实证中,发现北魏的职官制度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学习和使用汉族的政治制度,用汉制。2、洛阳风貌,风俗习惯教师引导北魏帝王出行仪仗图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哪两项措施学生回答穿汉服、习汉礼从北朝民族通婚研究的数据统计中,你能得出哪一项措施学生回答通汉婚教师引导在考古发掘中,在北魏时期的墓穴中发现元晖墓志,从这一图片中你能得出哪两项措施学生回答说汉语、改汉姓教师总结说汉语民族交融日常化,穿汉服民族交融形象化,改汉姓民族交融认同化,通汉婚民族交融长期化,习汉礼民族交融仪式化,用汉制民族交融制度化。教师引导孝文帝通过一系列措施进行移风易俗,有没有实现他的目标呢我们一起通过两段材料,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教师展示材料一“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材料二“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学生看材料,分析教师总结通过孝文帝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由此我们得出的启示是民族交融,国家强盛。教师过渡在洛阳,孝文帝显示了举世无匹的宏大气魄,吞吐万汇,兼纳远近,熔铸一体,互相化育,生机无限。拓跋宏在洛阳做的一切,使这座古城变身为一座宏大的“洛阳桥”,在一个大动荡、大断裂的时代,凝聚人心,连结天下,沟通未来。文化融合,血缘融合,使北方众多的民族从此不分彼此。民族融合的桥梁再也难以阻断,经由这座桥梁,北方民族最终完成大融合。四、魅力洛阳,胡风汉韵芳年华月教师引导鱼羊鲜汤这道菜说明了什么教师展示材料(王肃)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学生思考南北方的民族认同得到增强。教师展示材料“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孝文帝改革后15年间,只发生6次暴动事件。”学生思考民族矛盾得到缓和教师过渡北方民族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轰轰烈烈的展开了。教师展示图片服饰、饮食、出行、生产、歌舞、文学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思考,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学生思考教师展示民族大交融的特点衣食住行生产方式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外而内,改变社会风貌,推动历史进程教师讲述费孝通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内涵。“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过渡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的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怎么的影响请看下面两则材料;教师展示材料一 “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学生回答教师过渡通过本课的学习,如何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呢教师展示案例新疆某中学,根据中共中央第二次新疆座谈会的会议精神,按照自治区和兵团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指示,进行混班工作。工作之初,引起了个别家长的强烈反对,一度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造成了极恶劣的社会影响。假如我的家长反对混班,我会怎样说服家长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民族团结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我们要积极履行使命,肩负起历史职责。教师总结最后我们用一段文章结束本课。“追随历史的步履拾级而上,鲜卑民族的沧桑岁月,述说雄浑的交响。胡风汉韵在滚滚浪潮中交织激荡,铸就了辉煌灿烂的泱泱盛世,赫赫隋唐。几千年来,我们手足相亲,心首相望,让民族交融的不落壮歌,在中华大地永远传唱”【板书设计】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