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21《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杨老师获奖作品).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21《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杨老师获奖作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21《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杨老师获奖作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21《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杨老师获奖作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21《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杨老师获奖作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2011课标版 初中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访宜昌历史遗迹【设计理念】“用思路构建课堂、用思维激活课堂、用思想引领课堂”是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据此,设计本课时我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紧扣学情特点,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创设“览宜昌之全貌”、“探屈原祠之魅”、“寻宜昌抗战之影”、“悟历史之价值”、“叹宜昌之巨变”五个教学情境,用“览”架构历史时空、用“探”还原历史真相、用“寻”觅求历史踪影、用“悟”体味历史真谛、用“叹”升华历史情感,从而串起本课教学的主线。结合学生已经参加过的“参观屈原祠”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亲历体验,说感悟、谈收获,从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寻”,营造一个教与学的人文环境,有效推动学生探究、分析和思考,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原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屈原及其诗歌,感悟其爱国精神;知道屈原祠的修建和搬迁;举例说出宜昌民间的端午习俗;知道“宜昌大撤退”;知道挫败日军的石牌保卫战。理解一定地域的历史、人物与传统是历史上该地区地方人文素养的积淀。2、过程与方法(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结合宜昌本地的教育资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通过“览”、“探”、“寻”、“议”、“叹”五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将知、情、意融为一体,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使课本成为促进学生成长链条上的重要一环。(2)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开放,相关知识引导和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在与父母、亲友的交流中,在搜寻相关书籍资料中,在探寻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拓展课程的范围。(3)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乡土历史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历史课堂上的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让学生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感悟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其传承、宜昌大撤退、石牌保卫战。突破方案通过“探屈原祠之魅”这一中心教学环节的设计,把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引入课堂,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历史,用心灵去感悟历史,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突出本课重点知识。教学难点屈原的诗歌、如何让学生理解屈原爱国求索精神的发扬和传承之深远突破方案通过学生讲述楚辞、朗诵离骚的教学设计,使课堂呈现可视化特点,从而突破“屈原的诗歌”这一教学难点。通过让史料开口说话来印证历史,使课堂呈现故事化、场景化的特点,让学生去面对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事物,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细察其变 静悟其道,从而突破本课第二个难点。三、学情分析优势七年级学生实地参观了屈原祠,对教学内容有亲历体验,很容易在教室的引导下回到历史现场,在历史的细节中体会历史的丰满,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有保障。同时,七年级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欲强,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参与性好,有助于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劣势课外知识的储备不充分,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大多停留在表层。对策挖掘乡土资源中与教科书相关联的内容,用乡土历史丰富课堂教学,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注重活动的体验和问题的梯度,既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活”化教材,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中,去探究、去实践。从教学立意,到课堂设计,再到教师的语言表述,都紧紧围绕着“屈原”这一人物展开,并以此为课堂教学主线,深入分析,彼此关联,互为因果,使教学目标与教学主题融合,使学生与课程融为一体,使其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2、问题教学法用有价值的问题驱动教学,始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通过基于材料的设问、学生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的追问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补充与阐释,构建民主、平等、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课堂,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达到新的发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精彩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创设感知历史的新视角,为课堂融入教材之外的鲜活内容,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分析、评价历史,以熏染、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达成育人的目的。五、学习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情,指导学生采用实地考察法、课前调查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法、讲解法等来学习本课。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准备1、学生实地考察、确定本组合作学习主题、收集资料、完成本组的历史小论文。2、学生分组,确定各小组组长人选。3、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关文字资料。八、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九、教学过程环节一师生对话,激趣导入创设话题请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描述你对家乡宜昌的印象。学生谈宜昌印象。教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大家对宜昌印象的形成,有的来自于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有的来自于书本的介绍,有的来自于媒体的宣传,有的来自于口耳相传等。这些也是我们感受历史的重要途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宜昌的历史。【设计意图】通过对话情境的创设,渲染教学气氛,迅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将学生思维带入本课学习主题。环节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探究一、览宜昌之全貌创设情境,引导参与 课件视频宜昌教师宜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前不久,学校组织大家到屈原故里秭归参观了屈原祠。请看大家的活动照片。课件学生参观屈原祠照片设疑参观屈原祠,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谈参观屈原祠的感触。过渡在参观屈原祠以后,我们各小组的同学都有自己的新思考,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在课后展开了探究学习,今天将给大家汇报学习成果。问题驱动,融入情境探究二、探屈原祠之魅 1、四个小组分别展示合作学习成果。第一小组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第二小组屈原与离骚。第三小组对屈原祠牌楼额枋上题写的“孤忠”两个字的理解。第四小组屈原祠的修建和搬迁。2、问题探究为什么屈原祠历经多次搬迁依然保存下来学生分组完成探究任务,并选派代表,在全班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教师小结屈原死后他的精神已化为一颗明亮的星辰,为各个时代那些勇于求索的心灵指路。而屈原祠历经无数世事变幻,一直保留至今的意义也在于此。过渡屈原的精神一直在宜昌闪耀和传承。抗日战争时期,在宜昌涌现出无数像屈原一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国人,他们在西陵峡口演绎了中华民族面对外侮不屈不挠,团结血拼的抗战精神,为深远厚重的宜昌文化增添了独具光彩的篇章。探究三、寻宜昌抗战之影课件宜昌滨江公园“宜昌大撤退”纪念碑、西陵峡中的石牌抗日纪念馆探究(学生阅读和分析导学案上提供的相关史料,完成以下学习任务)第一组介绍“宜昌大撤退”纪念碑。第二组讲述宜昌大撤退的史实。第三组介绍石牌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第四组讲述石牌保卫战的史实。过渡语石牌不保,重庆危险,中国抗战就危险。下面我们来认识几位在石牌保卫战和宜昌大撤退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探究四、悟历史之价值课件视频胡琏写给妻子的家书、视频宜昌大撤退探究1、看完两段视频后你想到了什么请提出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2、你认为屈原、胡琏、卢作孚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在闪耀和传承 教师小结岁月能褪去伤痕,却抹不掉整个民族的抗战记忆。穿越历史硝烟,重温宜昌抗战史,于我们,不仅是历史的铭记,更是精神的洗礼。过渡语历经数次迁移的屈原祠,像它所供奉的诗人一样,看尽了世间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也见证了宜昌的巨变。请看题板探究五、叹宜昌之巨变课件不同时期的宜昌图片学生感受家乡发生的巨变,思索家乡发生巨变的原因。教师屈原所魂牵梦萦的三楚大地如今旧貌换新颜,今天我们能看到宜昌大城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屈原爱国求索精神始终在荆楚大地闪耀和传承,我们才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 【设计意图】以“览”、“探”、“寻”、“悟”、“叹”为教学明线,勾勒出课堂不断深入的知识学习路径。用“览宜昌全貌”来架构时空;用“探屈原祠之魅”来发其幽微,叩问真相;用“寻宜昌抗战之影”来纵横古今,觅求踪迹;用“悟历史之价值”来挖掘价值、体味真谛;用“叹宜昌之巨变”来引领学生从现实回溯历史,在纵向比对中领悟历史价值。以爱国和上下求索精神的提升为暗线,借助丰富的史料,构建富有思辨的历史课堂。使课堂变得灵动与智慧,从而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情智素养的养成。环节三拓展延伸,追求卓越课件“宜昌十大文化符号”布置课后学习任务“宜昌十大文化符号”唤醒了宜昌优秀的文化基因。今天我们学习了屈原、石牌保卫战,请在课后继续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和感受宜昌历史。【设计意图】乡土资源是连接历史知识与学生经验的金桥,引入“宜昌十大文化符号”,丰富课堂教学,开发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历史探究学习,打破了时空限制,将实体课堂教学在时间上前移、在空间上拉近,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激活新思维,得出结论,做到内心澄明、视界敞亮,从而升华了本课学习主题。【结束语】宜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在这样文化积淀深厚的氛围里,我们应拿出自己的气势,把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在自己的血液里,拼出当代宜昌学子的风采。板书设计第21课 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访宜昌历史遗迹一、览宜昌之全貌二、探屈原祠之魅三、寻宜昌抗战之影1、宜昌大撤退2、石牌保卫战四、悟历史之价值五、叹宜昌之巨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