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美术6《美丽的印纹》教案(钱老师公开课作品).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美术6《美丽的印纹》教案(钱老师公开课作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美术6《美丽的印纹》教案(钱老师公开课作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美术6《美丽的印纹》教案(钱老师公开课作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美术6《美丽的印纹》教案(钱老师公开课作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题美丽的印纹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继续了解和感悟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对称性”是形式美法则之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它无处不在。本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给予适当的示范引导,学生对对印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创造性的对印出耐人寻味的奇异效果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动脑、动手能力及审美能力。教学目标 1. 能够发现和说出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对称图形,以及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在对印学习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方法及过程,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称图形的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掌握对印画的方法和技能,体会其特点教学难点 摸索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对印画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 ,并应用添画的方法弥补不足。教、学具准备 1 教师多媒体课件、拓印工具、水、胶水、食盐及范画。2 学生水粉颜料、调色盘、排笔、厚图画纸等工具材料。教学活动过程一、新课引入1、游戏导入(1)老师在黑板上贴出几个半边形,让学生将另一半形状画出来。(2)学生观察并说说这些添画出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些图形都是从中间平分为两部分,它们的上下、左右两边的大小、颜色和形状都是一样的,他们都以中间这条线为对称的,中间这条线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轴,称这样的图形为对称图形。对称图形往往具有均衡、稳定、和谐、庄严的特点。 2、师生共同欣赏生活中有对称美的物体。 思考风筝、飞机的外形是对称的,如果风筝、飞机不对称的话,会怎么样看来对称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有时也是必须的。3 、学生举例说说大自然中的对称图形。刚才我们欣赏了生活中的许多对称事物,与我们上节课的对着剪后的作品一样,出现了左右两边一样的纹样。今天大家和我一起来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创作我们心中的对称图案。揭示板书课题对称的图形。 二、新课讲授1、开书自学,并尝试(1)打开书本,自学步骤图学生研读第一段话,想不想试一试呢(2)学生分组练习尝试先把纸张对折,在对折线的另一边用一种颜色涂上一笔,然后折起来,压一压,再看看,你发现什么了呢举手回答。对印后出现了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和研究用对印的方法完成图形的制作。 2、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 展示学生刚才尝试的作业 (1)印出的作业怎么会浅淡,不清晰 颜色用少了,解决办法涂色时多用颜色,或者再加颜色补印;那在哪一边加颜色再印呢在画的那一边。 (2)印出颜色不清晰,枯涩呢 颜色用干了,解决办法涂色后印时速度要快,就不会出现枯涩,模糊不清了。 3、师示范两幅对印画,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 师出示图片欣赏,引出具象图案和抽象图案。在欣赏和示范的过程中去诠释有意识的绘画方法和无意识的绘画方法。 师拿出两张纸按照作画程序开始示范,两幅画同时完成。 方法是先将纸对折,排笔调匀颜色,厚重一些,选择想印的事物,迅速在纸的一边涂上颜色,然后合上对折纸,用手摁一摁,打开,发现了什么(学生更觉有趣);然后师再示范采用加胶水、刀背刮色、弹水和撒盐的方法,出现特殊的效果,颜色更加丰富,产生漂亮的小花纹,这些小花纹我们叫做肌理,小朋友们也来动手印一印吧(学生兴趣高涨)4、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课件出示一些对称自然景观、美术作品,具象的和抽象的,师一一讲解。让学生明白,有些作品我们除可以有意识的对印外,还随意涂色对印,印好之后,去观察发现像什么,我们还可以添画,让作品更完美。 三、学生实践练习 1、试着印、想一想,添一添,完成一幅有趣的对印的图形。 2、作业要求 (1)用正确的方法步骤完成一幅对印画,要求有上下或左右的对称,色彩丰富,富有想象力。 (2)从肌理的产生、颜色的变化、点线面的运用等方面来尝试印法 3、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学生 音乐播放,营造一种愉快的氛围,色彩线条随着音乐而跳动 四、作品展评 学生自告奋勇上台来给大家展示自己的对印作品,师生共评,表扬优秀作品,指出对印效果稍差作品的解决办法。 五、课后拓展延伸 课后完成一幅对印作品并赠送给同学,同时把这份快乐也传达给别人。继续去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用心去观察,获得更多的美的体验。 六、收拾与整理做好清洁卫生,将工具洗干净,将桌子擦干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