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春江花月夜教材分析中国民族器乐艺术有着与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美学追求和内在统一性。在民族器乐作品中讲究“气韵”和“意境”,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与交流,追求艺术表述中情感的结合与渗透,推崇艺术表现的蕴蓄与婉约,喜好艺术形态的恬淡与中和。通过感受中国民族器乐之美,能够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国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为本单元重点欣赏曲目。乐曲既具有中国古典音乐特有的朴素、典雅的神韵,又兼具江南丝竹音乐特有的亲切、玲珑的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深为国内外听众所珍爱。同时,春江花月夜创设了神话般美妙意境,易于中学生通过欣赏、体验产生相关联想,并学习“换头合尾”、“鱼咬尾”、“变奏”等民族器乐创作知识,了解中国民族管弦乐主要乐器的音色及形制,感受民族器乐曲的独特韵味。春江花月夜优美柔婉的旋律,精巧细腻的配器,结合动与静、远与近、景与情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春、江、花、月、夜、人,这六种事物错落重叠、幽美恬静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体现了以“平和恬淡”为美的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特征。该曲虽然是多段体,并且文学标题成套,属于一种套曲化的单乐章混合曲式1. 江楼钟鼓;2. 月上东山;3. 花影层叠;4. 水云深际;5. 渔歌唱晚;6. 回澜拍岸;7. 欸乃归舟;8. 尾声。但各段间的对比与独立程度不强且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学思路本课着重选择对“江楼钟鼓”“月上东山”“渔歌唱晚”“欸乃归舟”4个段落进行比较赏析,通过对作品的音色、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意境和音乐表现内容。最后通过完整欣赏演奏视频,了解民族管弦乐的相关知识和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欣赏水平。第一段,“江楼钟鼓”在节奏自由的引子之后进入,琵琶用弹、挑、轮指等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了远远传来的江楼鼓声。接着,新笛(又名“横箫”)和琵琶奏出连续轻微的波音。描绘出一幅夕阳西下、小舟泛江、微风涟漪的醉人意境。全曲的主要旋律,使用“鱼咬尾”的方法发展旋律。最后,第一段乐曲收束此后多段都以此“合尾”。第二段,“月上东山”乐曲开头音与前一段结尾音相同,采用高八度“鱼咬尾”陈述方法。此段乐曲是第一段主题音乐材料移高四度的变奏与自由延伸,运用自由模进的手法使旋律向上引发,形成变奏,造成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了夜色朦胧、明月升空的景色。这段乐曲以“合尾”结束。第五段,“渔歌晚唱”变奏之四。乐曲开始音与前一段结尾音相同。音乐句法结构采用新笛与琵琶对奏的新模式,前半段由新笛吹奏出如歌的旋律并由核心音型做连续的下行模进,配以木鱼的敲击声,别具特色,使音乐更加生动风趣。接着乐队演奏速度加快,声势浩大,表达了渔民愉快归来的心情。乐段以“合尾”结束。第七段,“欸乃归舟”变奏之六。此段是全曲的高潮段落,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乐器由少而多逐一加入,使得曲调紧凑有力,形成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由连续“鱼咬尾” 演奏形成的旋律,是对划船摇橹的声响动态的描写。旋律线上下迂回起伏,形象地描绘橹声急促、江水相拍、波浪起伏的欢腾情景。随后音乐在快速中陡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