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教案.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4马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 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有了相当的文言基础,所以疏通文意可以放在课前进行。学生更关注的可能是千里马与伯乐二者,以及韩愈对于此问题的境遇与思考,所以分析、思考千里马与伯乐的辩证关系与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本文论点鲜明、论证有序,学生能够轻松把握文体方面的知识,但由于学生年龄经历的有限,情感上的共鸣可能稍加欠缺,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1、 掌握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中心意思。2、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如通假字“食”、“材”,古今异义词“或”、“策”,定语后置句“马之千里者”等。(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范读、指读,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利用白板圈点勾画解决文言知识;梳理课文大意,把握中心,知人论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文章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体会作者针砭时弊的精神和积极用世的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中心意思。 教学难点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 一 课 时一、情境导入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二、走近作者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教师补充“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祇辱于 zh 骈死于( pin ) 槽枥 co ( l ) 一食 sh)或尽粟( s )一石( dn ) 食马者 s 才美不外见 xin 食之不能尽其材 s 其真无马邪( y 2、重点字词故虽有名马即使 祇辱于只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是马也这 才美不外见才能;见,表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等同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执策而临之面对 尽其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3、一词多义 其不知其能千里(代词,千里马)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 之只于奴隶人之手(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 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4、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示疑问,相当“吗” 5、重点句子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完一石粮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来喂养它。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不饱,力气不够,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鸣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四、整体感知1、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明确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3、说说下列各条的寓意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4、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明确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5、思考作者流露出对“千里马”和“食马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惋惜。同时表现了对愚蠢浅薄的“食马者”的愤懑和控诉。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第 二 课 时一、复习导入二、课文精读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 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明确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 千里马和常马一样都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明确 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 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2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3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明确段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1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2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3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三、合作探究1、表现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当立论依据)3、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4、对此韩愈表达了他强烈的遣责,是哪一句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6、“也”的用法“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试找出并体会其作用。(1)、示例不以千里称也。这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2)、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是马也,虽有。这个“也”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是一个反问句,把作者愤怒遣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其真不知马也。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四、课文总结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明确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五、拓展迁移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注释】诳欺骗。刖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薨周代诸侯死叫薨。泣这里指眼泪。奚为什么。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贞士坚贞之士。理治理,对璞进行整治。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明确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2、马说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明确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在卞和泣玉中,玉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后方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的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希望。六、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课文;背诵笔记;2、完成练习册七、板书设计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