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湖北省级优课).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湖北省级优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湖北省级优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湖北省级优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叩 史 入 境 点 燃 诗 情长征教学设计一【细读全诗】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及其凝练的笔触,高度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是一篇不朽的壮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作。 首联总领全篇,蕴含诗眼。“远征难”强调漫漫征途的艰险。一个“远”字,极具张力,是现实的真实写照;一个“难”字,浓缩了红军所有的困苦;“万水千山”更是对“远”“难”的具体描绘。面对这一切,“不怕”却是革命者响亮的回答;“只等闲”,笔锋轻轻一转,彰显出红军从容不迫的潇洒气度。颔联紧承上句,“五岭”和“乌蒙”为“千山”的代表。两句写法相同,先写客观现实,“逶迤”突出五岭之迢远,“磅礴”极言乌蒙之高险,愈见“远征”之“难”接着写主观认识,可在红军眼里,“五岭”只是欢腾的细小波浪,“乌蒙”化作了滚动的泥丸。说的愈小,愈见战士们的坚强与豪迈。通过前后的对比和夸张,至此完成了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颈联承接“万水”,以“金沙江”和“大渡河”作为险要的代表。江水湍急,拍打悬崖,暗示渡水不易;大渡桥横,铁索摇晃,突出了飞越之难。诗人却以一“暖”一“寒”将勇士们的情怀点染。巧渡金沙江,红军不费一枪一弹,怎能不满心欢快飞夺泸定桥,红军洒血闯关夺隘,怎能不悲壮满怀这一“暖”一“寒”,如此平易,如此精炼,如此巧妙,足见诗人超凡的炼字技巧,以及无与伦比的革命豪情。两句一动一静,前实后虚,相映成趣。 尾联以喜悦总结全诗,奏响胜利的凯歌。翻越“岷山”,意味着艰苦战斗的结束,也是即将会师的开始,更是全新局面的展开。回望一年多的峥嵘岁月,红军怎能不欢欣鼓舞绽放的张张笑脸,是雪山最美的风景,燃烧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激情全诗结构严整,开合有致,用词精到,气魄宏大。通篇洋溢着一股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以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唯有毛泽东,也只有亲身经历了这一伟大革命实践的红军统帅,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绝伦的光辉诗篇二【设计理念】1.长征是史诗,字字句句都是历史的凝结,要想品透诗味,感悟诗情,必须在课堂中部分“还原历史”;只有联系具体的史实,才能让学生“叩史而入诗”,进而在品读中达到“明史而入境”的境界。2.全诗只有56字,概括的却是8万多人368天的战斗征程,语言极其凝练。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诗人饱满的革命热情,以及战士们丰厚的革命情怀。因此,引导学生结合红军长征的史实,品味核心的字词的独有内涵,感受近体诗语言的凝练美,应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内容。3.鉴于“叩史学诗”的需要,那么适度引进课外各种资源,实现诗歌文本与历史资料、图片及录像的有机整合,就成为了本课教学的必要手段。三【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简介背景,走进长征1.(板书长征)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齐读长征);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征途上,有一段真实的传奇,那就是举世闻名的(齐读长征)。2.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知道长征的历史吗(指名说)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实行战略大转移。一路上,他们血战湘江,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攻占遵义,四渡赤水,两战娄山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激战腊子口,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军征战368天,行程两万五千多里回顾一年的战斗历程,毛泽东心潮澎湃,豪情满怀,写下了这首光耀千秋的史诗(板书七律)。3.这是一首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话七个字,所以也叫“七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齐读课题(七律长征)。4.9月29日,毛主席就在会议上深情朗诵了这首诗。(教师范读全诗)听了老师的朗诵,你觉得这首诗和别的诗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自由发言)【设计意图】长征是史诗,学诗须先入史。出示路线图,简介时代背景,就缩短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心理距离,真正让学生步入“叩史而入诗”的境界。听范读,谈感受,体现了“整体入手”的教学理念。二、自读全诗,反馈交流,初话长征1.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还可以结合注释,和同桌一起说说每句话的意思。2.读完了吧,字音读准了吗(课件出示字词)能读好这些词语吗(指名读)谁来为我们读读整首诗(指名读,评读)3.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刚才的朗读,诗人笔下的长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指3-4人说,教师适机肯定两点长征“充满艰难”;红军“不畏艰险”)【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夯实学诗的基础。自主交流,聚焦全班思维,强调长征的两个要点,既是学情的反馈和把握,又是品读全诗的必要铺垫。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课前的积累,完成了学生与“长征”的首次对话。三、品词析句,读中感悟,品读长征(一)结合史实,紧扣诗眼,品读首联1.同学们,长征是如此艰难,红军如此了不起,诗人是用哪两句诗概括的(指名答,课件出示首联)齐读这句诗。2.红军经历的所有艰难困苦,在诗人笔下,化作了哪三个字(板书远征难)(1)你们知道这里的一个“远”字,是多远吗(补充介绍平均每天行军74华里;全程25000多里;三军行程60000多里)(2)这句话中,还有哪个词也写出红军长征的艰难说说你的体会。(千山万水,强调跨越山水之多,突出了艰难)能读出这种艰难吗谁来试一试(指名读)3.面对重重困难,红军战士怕不怕(不怕)这句话中,哪三个字突出了红军战士的这种态度(只等闲)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谁能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现在,你能把红军这种不畏难的心态读出来吗(试读,点读,齐读)【设计意图】首联统照全篇,扣住诗眼,是品读长征的起点。品味“远”字,是语感训练,突出了长征之“难”;理解“等闲”,是感悟形象的开篇。恰当补充历史事实,锁定重点字词,体现了阅读方法和朗读技法的双重渗透。(二)借用资源,细细玩味,品读后三联1.那么,请大家默读后面的三句话,一边读,一边想,看看红军都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把最能体现这些困难的词语画下来。2.(指名说)是啊,山是那么高,岭是那么远,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1)品味五岭之“远”(相机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五岭能把你看到的五岭描述出来吗 是啊,遥望五岭,除了山岭还是山岭,山岭之外还是山岭诗人是用哪个词写出来的(板书逶迤)如果翻越五岭的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能读出这种感受吗(点读,齐读)(2)品味乌蒙之“险”(相机出示“乌蒙”图)看,这就是烟雾缭绕的乌蒙山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你眼前的乌蒙山吗(口述高大险峻;悬崖峭壁;直插云天;高耸入云)是啊,乌蒙山如此雄伟,如此险峻,诗人用了哪两个字(磅礴)能读出乌蒙山的这种气势吗谁来试一试(点读,评读,齐读)(3)感受红军“无畏”可是,如此之远的五岭,如此之高的乌蒙,在红军眼里又成了什么呢(板书细浪 泥丸;相机板画)那么,从这“细浪”和“泥丸”之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无畏或乐观)谁把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翻山无比艰难,红军如此乐观,把这两种感受融在一起,该怎么读(试读,点读,齐读)【设计意图】适时引进资源,凸现词语的视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体现了学科教学的特点。调动生活积累,引导学生想象,在读中感悟翻山的艰难,突出了新课程沟通生活、强化实践的特点。3.如果说“五岭”和“乌蒙”是红军翻越“千山”的写照,那么“金沙江”和“大渡河”就是红军涉过“万水”的证明。谁来读读这两句(指名读)这两句话中,有哪几个字深深触动了你的心(板书暖 寒)你是怎么体会这两个字的(指名说,相机引入金沙江和大渡河的资料)(1)品味巧渡之“暖”金沙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渡江时,红军战士为什么反而感到“暖”呢(指名说)相机小结1935年5月3日,刘伯承将军率领干部团,化装成国民党的军队,不费一枪一弹,就活捉了守敌,抢占了绞平渡,依靠七条木船,渡了七天七夜,使主力红军轻松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敌人赶到江边时,他们只能望江心叹,看到的是红军扔掉的几双破草鞋此时此刻,红军战士的心情一定是怎样的(指3人说)是啊,不费一枪一弹就巧渡金沙江,红军怎能不满心愉快读(金沙水拍云崖暖)是啊,用敌人的船轻松渡过大江,红军怎能不感到欢快读(金沙水拍云崖暖)是啊,一口气甩掉了几十万敌军,红军怎能不喜悦满怀再读(金沙水拍云崖暖)(2)品味飞夺之“寒”巧渡金沙江,诗人心头分外温暖;回望泸定桥,诗人挥笔写下了一个“寒”字同学们,你们是怎么体会的(出示“泸定桥”图)看,这就是泸定桥。红军赶到时,敌人已抽掉木板,只剩下十三根铁索在风中轻轻摇晃脚下是悬崖峭壁,桥下水流湍急站在岸边,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寒”(播放怒吼的涛声)听,这就是大渡河的涛声,如雄狮咆哮,似万马奔腾不用说走,只是站着,你又能感到一种怎样的“寒”此时此刻,当我们迎着泸定桥的硝烟,目睹红军夺桥的战斗场面,相信你会对 “寒”字有更深的体会(播放飞夺泸定桥的战斗视频)请带着这种感觉读这句话,一直读到你感到害怕、心里冰凉时为止,试试吧(指3人读,教师即兴评价)是啊,桥上只有铁索,寒光闪闪,怎能不让人腿脚发软读这句话(大渡桥横铁索寒)是啊,桥下水流湍急,涛声轰鸣,怎能不让人胆颤心惊读(大渡桥横铁索寒)是啊,桥上硝烟滚滚,鲜血流淌,怎能不让人倍感悲壮再读(大渡桥横铁索寒)4.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含义深邃,这就是诗歌的凝练美,让我们齐读这两句(齐读)你们看,这几句诗,上下句字字相对,内容相关,对仗工整,这就是律诗独有的特点。5.长征如此艰难,但红军勇往直前,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齐读最后两句(1)岷山是一座怎样的山翻越时红军战士为什么如此高兴(简介会师背景)(2)战士们心中最想说的又是什么怎样读出战士们的这种心情(指3人读,教师即兴评价并范读)6.同学们,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仅仅是自然环境上的困难吗还有哪些困难(提示天上几百架飞机地上几十万敌军还要与恶劣的气候搏斗)7.教师小结,引读诗眼同学们,尽管五岭连绵逶迤,乌蒙高耸入云,但红军用坚定的脚步证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尽管金沙江波涛汹涌,大渡河危难重重,但是红军用飞扬的战旗证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尽管头上敌机轰炸,身后敌人围追,但红军用欢快的笑声证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设计意图】毛泽东诗词精于炼字,用词考究,体现了近体诗的凝练美。结合具体史实,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潜心领悟一个“暖”字,分层细细品味“寒”字的独有内蕴,体现了高年级词语教学的特点。恰到好处的插语引读,增强了画面感,点燃了学生的诗情。思潮澎湃时,学生完成了与长征的二次深度对话。四、诵读全诗,升华诗情,总结长征1.下面,让我们完整地读读这首诗。(指读,范读,配乐齐读)的确,长征是一首胜利的凯歌,一首勇士的赞歌学完这首诗,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用一两句话说说你此时的心情。(指4、5人说)2.回顾长征,毛主席激情满怀,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让我们一起读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结束。3.长征诗歌代代诵,长征精神代代传,希望红军的英雄品质能伴随我们勇往直前让我们一起试着背诵这首诗【设计意图】全班配乐美读,是诗情的延续;深情总结长征,更是理性诗情的迸发最后,教师赠言勉励,既是全课的自然结语,也是价值观的导向和引领。至此,全面落实诗歌教学的三维目标,完成了与“长征”的第三次读后对话。【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五 岭 细浪乌 蒙 泥丸远征难 金沙江 暖 只等闲大渡河 寒岷 山 喜 无畏 乐观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