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 课题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戏剧作品。2、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与方法1、 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2、 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2、 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愿望。教学重点1、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与农政全书。2、 明长城与北京城。教学难点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是本课的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堂活动 新课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现代中国象征---天安门,世界现存最大的几天建筑群--天坛,中华民族骄傲--万里长城,金碧辉煌,尽显王者霸气的明清都城---紫禁城。通过学生熟悉的建筑入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非常熟悉的建筑,是什么时期修建的呢又能反映出怎样的时代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课程,一起感受明朝辉煌的文化成就。建筑成就第一个北京紫禁城。简单介绍北京城的发展历史,了解北京城的营建。提供线索“一个人、一个决定、一个巨大工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明朝北京城的营建。 提供先说仔细观察北京城的平面图,分析一下北京城的布局特点。重点讲述紫禁城首先,通过“印象紫禁城”的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学生印象中的紫禁城。在此基础上,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加深对紫禁城的了解。第二,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皇权至上的思想和设计理念。第二个明长城。多媒体图片展示万里长城,区分秦长城和明长城了解长城的历史和主要功能。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了解明长城修筑的原因,通过图片了解明长城的起止点。通过展示长城沿线的马市蜡像场景,让学生仔细观察场景,让学生描述场景,从中得出什么历史信息通过思考,让学生理解长城除了军事防御功能之外,还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通过学习和讨论,让学生理解长城是中国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科技成就(小组探究、自主学习)(1)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著作作者类别评价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2) 着重分析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两部科技著作,让学生加深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理解。充分利用书中插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3) 根据你对李时珍经历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连线联系,加深学生印象。通过对三本书的评价,我们能看出这三本书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总结性质的著作,所以说明清时期的科学发展的特点就是,古典科学进入总结时期文学成就 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有了突出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小说。因为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比较熟悉,所以通过“沙画人物”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简单介绍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引导学生阅读文化著作。作业 思考题李约瑟是英国著名的科学技术史专家,精心编写了享誉世界的中国科技史。在该著作中,李约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古代,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板书设计明长城北京城科技建筑 明文学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