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教案(吉林部级优课).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教案(吉林部级优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教案(吉林部级优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教案(吉林部级优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材简析】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晚年之作,桃花源诗并序的序文部分。诗人以洗炼的笔墨,通过对桃源的描绘,人物行为的记叙,虚构的理想境界,强烈震撼着读者心灵,成为后代作家的传统题材,表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因此,感知桃源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朗读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章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知文字,提炼信息。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感知“桃源”魅力。【教学难点】解读“桃源”意义。【教学方法】品读法、情境创设法、联想感悟法、拓展延伸法。一、导入课前知道,我们已经学过桃花源记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桃源”。而对桃源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见,桃源的魅力,可见这篇序文的魅力。今天,我们作以进一步理解、赏析。二、齐读课文思考在文中,围绕着桃花源,作者写到了哪些人呢明确(板书) 桃花源人 渔人 太守 刘子骥 师在文中,作者侧重从言行方面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那么,在渔人离开桃源后还想再寻桃源时,有一个行为,是倍受争议的,什么行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明确(板书)渔人“说”1.(再次浏览文本)渔人将这次经历感受向太守娓娓道来,他会向太守一 一“说”些什么呢(择时鼓励如果我们能结合相关语句,通过合理的想象描述情境或者征引诗文丰富文本内涵,谈谈自己的理解就更好了。)如(1) 美丽神奇的桃花林“行”(缘溪行)、“欲穷”(欲穷其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想象着悠悠的蓝天,淡淡的云烟,浓浓的绿树,绚烂的桃花,花瓣娇柔而轻盈地落下,在碧绿的溪水中晕染着一抹抹粉红的梦。此情此景,恰若不染纤尘的仙境,于是渔人甚异之,“信流引到花深处”,进而巧遇桃源。(板书)逢源师桃林魅力如此,桃源更是值得期待了。桃源给渔人留下怎样的印象呢(2)桃花源的神秘与桃花源见闻“入”(从口入)“停”(停数日)桃源自然环境美丽富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就像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说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恬静的景象中,整齐的屋舍可以安居,肥沃的土地可以种作,百姓不会流离失所,饱受饥寒。“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不会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惨境地。(李绅悯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农时”(制民以产,免于饥寒),百姓可以吃饱穿暖,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社会环境安定和平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不是“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没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与死寂,就像归园田居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一样,浓郁的乡村气息中,透露出一片祥和安定。方宅草屋,良田美池,阡陌远村,鸡鸣狗吠,这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对久经战乱的人们而言,这里就是乐土。人们生活自由快乐“其中往来种作”,从这里的“种作”可以看出“力耕不吾欺”,劳动可以自养。“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这里的种作,没有在南冈的丁壮“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挑战极限的那份辛苦恰恰相反,往来之间,劳动是一种从容的幸福,一种悠然的享受。“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因为这里能免受战乱与饥寒,既无衣食之忧,更无世事烦扰。老人和孩子在“桃花源”这个仙境中也能各得其乐,想象一下,孩子踏足东风,追逐于阡陌之间,轻放纸鸢。老人呢,健康、长寿,悠闲漫步,满心笑意。化用一句“桃源春风相媚好,黄发谁家翁媪。”诗人在桃花源诗中说“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老幼作为弱势群体的代表,他们快乐与否是评价社会是否幸福和谐的标准之一。没有土地可以耕种,没有房屋栖身,饥寒交迫,衣衫褴褛,颠沛流离。“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岂一个“苦”字了得在这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还有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影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衣裳无新制”。【斟酌读第二段】补充桃源人印象民风淳朴。无阶级、平等便要还家。没有经过“汇报、请示、批准”。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从“要”“延”中,可以看出桃源人的热情好客,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也体现了这一点。真诚“自云先世” 讲述经历,不隐瞒。善良“皆叹惋”没有表现出“独自庆幸”之意。友好仁厚“渔人辞去时,只因为担心而嘱咐,没有为了让渔人守住秘密而强行阻止他离开。”【斟酌读第三自然段】与桃花源人的交谈、嘱咐。 离开桃源“志”(处处志之)(板书)志源2渔人把逢源、入源、访源、志源等来龙去脉向太守这么一说,这个行为是很受争议的,大家怎么看(学生讨论,言之成理即可。)如一方面,失信于人在前,置人于危在后。桃花源人,对于迷路的渔人,礼至,言尽,渔人却不诚不信,不友不善。(私心)另一方面,桃花源的确充满魅力,对当时而言,是心驰神往的理想社会(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渔人这个仍然生活在战乱和苦难中的百姓,宁可违背承诺、违背为人诚信这一基本道德准则,也要告诉太守,也要寻得桃源,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可见现实社会多么黑暗饥寒交迫得让人多么想逃离(二)即使我们体谅渔人,客观而言,渔人还是违背承诺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表示一种委婉的制止,即“不必”,“不要”。也语气词,和“不足”配合起来,表示禁阻语气。)明确(板书)桃源人“语”1.(读第三段)桃源人告诉渔人那些信息呢 “不复出” (避秦时乱、来此绝境)(板书建源)与世隔绝五、六百年,时间这么久,能否从桃源人的言行中体现出来撷取其中关键的动词。叹惋。三问问人问所从来;问讯咸来问讯;问世问今是何世。 “不足道”。2既然桃源人与外界隔绝这么久,却不随渔人到外界看一看,为什么要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呢 因为他们是避秦时乱来此绝境的,他们想过着这种“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和外界永世隔绝,“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他们担心世人一旦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桃源和平安宁的生活就不能继续了。他们想守住桃源,在小地方过着小日子,真生活。不想“被打扰、被扰乱、被破坏、被侵略”,对于外界,他们一定有太多的“不”一个“语”字,体现了桃源人这些得以暂时躲避战乱的百姓,对桃花源小心翼翼的珍视,和如履薄冰式的紧张。(板书)建源守源(三)可渔人还是没能如其所愿,将桃源的人、事、景、情说给了太守。1.知道有这样的一个地方,太守心动了吗(太守的表现呢)太守遣人随其往。(板书)太守“遣”明确遣派;即立刻,马上。(不容延迟,唯恐落后。)(板书)探源2.派人去探个究竟,其中动了什么心思呢(怎样理解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行为)(学生自由表达,言之成理即可)。如占有心。统治心。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他想侵占桃源,到桃源做统治者。归隐心。闻听桃源真善美,一别宦海假恶丑。如果太守和桃源人祖辈“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样,将妻子儿女和全郡的人都带去,这是我们对这个为官者较为美好的期待了。剥削心。那么多年,可以盘剥多少税收啊。邀功心。告诉上级领导,换得一句“你,不错”,等着加官进爵。(贪心)3.太守为什么没有自己亲自随往呢怀疑心。如若果真像渔人所言那样,想来是极好的。只是冷眼一观,宦海浮沉,你争我夺,互相倾轧,生灵涂炭,真真是有些荒唐,难以置信的。(板书)疑源探源(四)桃源如此美好神秘,刘子骥怎么做的呢(板书)刘子骥“往” 刘子骥的“往”(闻之,欣然规往)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高兴地、有计划地前往,可见他多么重视多么认真、虔诚作为高尚隐士的代表,桃花源是他心灵的家园,精神的皈依之所。正如桃花源诗中说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诚心)(板书)闻源赴源三、其实,“桃花源”还吸引着东晋时期一个特殊的人陶渊明(板书)陶渊明“写”他是一个文人(此时贫病交加),是一个仁人,是一个关注民生,努力探索出路的热肠人,是一个隐士。(一)作者为什么要描绘出一个“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这么安定和谐、快乐美好的桃源呢1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小国寡民思想和大同社会理想的融合,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的生活。陶渊明在杂诗中说“猛志逸四海,”年轻时的陶渊明也曾有过“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战祸不息,民不聊生。作为寒门之士,“壮志难酬”的同时,厌恶腐朽官场。不能兼济天下,就选择独善其身,于是选择“击壤以自欢”的道路,感受着农民的淳朴可亲和田园生活的可乐。2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农耕民族渴望安定和谐、丰衣足食、自由快乐的理想桃花源。桃源是当时社会的很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强调板书中的人物代表曾经受战乱和正在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为官者、隐士、文人等)3折射社会现实。统治阶级内部又争权夺利,连年征战,使人民长时期处于动乱不安之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大量土地被少数人吞并,加上兵役、劳役、水灾、旱灾,加上东晋名目繁多的赋税,真是无灾人祸,逼得人民饥寒交迫,四处逃亡。陶渊明大致生活在公元365年427年,计有194次战争。晋太元中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共21年。期间爆发大小战争60场。刘毅任江州刺史时给皇帝上书说“江州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财殚力竭,无以至此。”(大屏幕)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宋书荆州蛮传)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宋书武帝纪东晋一朝,地震35次之多,水灾23次,旱灾18次。陶渊明大致生活在公元365年427年,计有194次战争。晋太元中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共21年。期间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合上述背景,想想,相对于桃源,现实社会会是怎样的情景东晋社会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可以说是没有土地可以耕种,没有房屋栖身,饥寒交迫,衣衫褴褛,颠沛流离,“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岂一个“苦”字了得然而,陶渊明的行文不同于孔子“苛政猛于虎也”,不同于孟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不同于柳宗元“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刀枪剑戟式的文字,而是以镜花水月式的语言,巧用心思,用有限的桃源折射无限的社会现实。(板书)记源(二)1.刚才说陶渊明在语言上“巧用心思”,文末再寻桃源的结局是怎样的呢遂迷,不复得路;(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最终“后遂无问津者”。2. 一字之变,意旨无穷。为什么说“遂迷,不复得路”,而不说“遂迷,不复得源”作者说“后遂无问津者”,而不是“后遂无问源者”陶渊明想给身处战乱与剥削中、没有土地种作,颠沛流离,无法维系基本生存的天下寒士一间桃源的房子,面朝桃源,春暖花开种作、往来,行歌,游诣。和每个桃源人分享静谧的幸福。然而,残酷的现实、卑微的处境让他同时感觉到这一理想的实现是断然不能的。现实社会没有给间房子看一扇门,一扇窗,于是陶渊明只能拿着这么不忍割舍也割舍不下的希望的钥匙,沉痛地敲击着现实社会这堵冰冷的盲目疮痍的墙于是,借助于笔墨抒写情怀,不忍自毁希望之火,不忍自断心中之源,还在相信源在,可以有一方美好和谐的空间安放自己的一身傲骨和渴望自由平静的心灵。故文末以此隐忍之笔含蓄收之。道出人人心中有源,世间无津的慨叹和无奈。陶渊明没有告诉我们需要走哪个渡口、走怎样的一条路能顺利到达桃源,于是,桃源就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了。寻或不寻,桃源就在那里,不近也不远。它高高地存在与陶渊明的思想之中了。(萧统在陶渊明传中提到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板书)寄源(仁心)四、仙踪难觅,“恨满桃花一溪水”,但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因为它可以抚慰人们疲惫的心灵,人生因此多了几分诗意的憧憬。桃花源不仅吸引着文中的人物,吸引着作者,还吸引着后世更多的人。桃源在他们的作品中、在心中闪烁异彩。如(大屏幕)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王维桃源行将取一壶闲日月,长歌深入武陵溪。 司空图丁未岁归王官谷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王安石桃源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谢枋得庆元庵桃花这流水溪堪羡,落红英千千片。抹云烟,绿树浓,青峰远。 孔尚任桃花扇欧阳修的“滁州美政”醉翁亭记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使当地政治清明,百姓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鲁迅的“美丽故乡”平桥村(社戏)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虽是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渔村,却有着水乡特有的迷人的风光(散发清香的豆麦和水草,淡黑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赶海,放牛,钓虾),这不仅是一个十一二岁孩子眼中的自由天地,也是先生社会变革梦的起点。萧红的洋溢温情的“童年后园”祖父“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的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地,西一脚地瞎闹。有的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给踢飞了。”“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那个祖父种菜的后园是萧红的欢乐童年梦,更是她漂泊凄凉岁月中温暖幸福的桃源梦。 梭罗的瓦尔登湖这不是我的梦,用于装饰一行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我是它的圆石岸,飘拂而过的风;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五、总结不论古今中外,每个人都有桃源构想。可见,“桃源”的魅力是永恒的。在这个意义上,桃源是一种吸引,一种抚慰;一种唤醒,一种追求;一种审视,一种思考(桃源好山好水养人、社会环境留人、平常生活悦人,于我们今天而言,桃源路远不远呢课下我们可以继续问源。)愿我们能诗意地栖居在心中的桃源里。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本身会成为真正的桃花源。六、齐读课文七、推荐阅读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 八、板书设计九、教学思考序文中,渔人偶遇桃花林,走入“小口”后,发现一个向往已久的理想世界。桃花源记,不是陶渊明一时之思,一时之作。作品中融入了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思想情感。其语言、意境、主题达到高度的统一。因此,品读文字、提炼信息、挖掘内涵是教学的关键。唐代画家张彦远在谈画画技法时说“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俱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论画体)也就是说画画时要“以少胜多”,以点带面,切忌全面而细密。在感知桃花源记一文时,力求明确角度,抓住几个点,开一个“小入口”,和学生一起探求“大世界”。让学生在明晰教学思路的同时,通过解读关键词句,挖掘文本中体现的上古淳朴的世风和“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同时能有效积累相关的诗文,加深对桃源理想的理解。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