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第四课 揭开青春的情绪 青春的情绪 1、 教学主题青春的情绪2、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体验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2、 体会青春期情绪的特点,激发正面的情绪感受,积极面对负面情绪【能力目标】1、 能够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情绪2、 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知识目标】1、 了解情绪的分类2、 了解影响情绪的因素和情绪对个人观念和行动带来的影响3、 了解青春期的情绪特点,积极面对自己的情绪 三、学情依据我校属于农村薄弱初中校,学生多为务工人员子女,随着义务教务的普及,学生素质较往年有所提高,但是伴随着青春期的生理发育,自我意思不断增强,情绪的表达也会出现波动,有时相当激烈,有时又十分细腻。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突破性的采用信息化课堂模式,学生在新奇的同时,借助现代化设备,帮助学生体验情绪的复杂多样,积极应对青春生活。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体验青春期的情绪特点2、难点激发正面的情绪感受,正确对待青春期情绪五、思维导图 基本情绪与复杂情绪 反映强烈波动与固执 正面感受影响因素 基础认知 情绪青春期 细腻性 闭锁性 积极应对作用 表现性 四、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概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设计意图情境体验游戏导入 课前准备 利用focusky软件录制微课揭开情绪的面纱,向同学们简单介绍情绪的种类和成分,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课前微课,根据预习任务,查找课题相关资料。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到腾讯视频,生成二维码,学生扫码观看,用现在学生普遍接受并乐于接受的方式布置预习作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查询情绪ABC和色彩心理学理论,完成预习作业,可以对情绪相关问题有初步感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感知情绪。课前导入时播放一段关于情绪的动画片,视频中的小孩因为恐惧害怕而不敢下水游泳,引导学生思考长期处于某种情绪下对我们的影响。 通过观看老师播放的视频,初步感知情绪的影响以及重要性通过一个简单有趣的视频,引起学生关注,开启话题。了解情绪探究影响 为什么说情绪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引导学生回顾过往的生活,体会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情绪感受,并进一步追问,当时的情绪表现是什么样子的,并用OneNote拍摄照片,记录情绪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说出高兴,害怕,紧张,难过等情绪,回顾当时的情绪表现,做出相应的表情及动作。 由身边的场景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情绪的复杂多样性,正是多种多样的情绪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在此阶段,利用平板电脑的拍照功能,在学生对举例的情绪进行再现时,当堂记录,并利用OneNote网络笔记本功能即时传送到电子白板上,增强了学生的体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用直观的方式感受自己的情绪表现,自然引导到情绪的分类和表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直观,更方便。我们是如何表达情绪的将当堂拍摄的学生不同情绪以及表现的照片用OneNote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自习观察,这些同学在表达情绪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点表情。引出情绪的成分相关内容。 了解情绪的成分品德课的学习重点在于体验中感知,枯燥的讲解情绪的成分和表现方式难以让学生接受,承接上一部分内容,学生通过电子白板上即时显示的照片,很直观的寻找到表达情绪的共同点是表情。教师进一步引导除了情绪,还有内心体验和生理反应等成分表达情绪。利用信息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引起情绪成分的研究,过渡流畅自然。情绪的影响因素以及情绪的作用是什么在探寻影响情绪的因素以及情绪的作用过程中,将学案通过onenote共享功能发到每一个学生的平板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讨影响情绪的原因,以及不同情绪的作用。1 探讨情绪的影响因素,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案例。2 探讨情绪的作用,得出不同情绪的对人的不同影响,关键是把握好度。情感的体验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活动,相互交流,生成观点,得出影响情绪的原因以及情绪的作用。多彩情绪青春色调 你了解自己的情绪么1 介绍青春期的情绪特点2 利用软件链接测试情绪 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青春期的情绪特点,分析自己的情绪,在体验中感受青春期情绪,认知重点 技术与课堂的深度结合,利用信息化技术帮助学生探究青春期情绪的特点,调控情绪从了解自己开始,便于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对待青春期情绪案例教学,将课本中中学生陈玲的烦恼展示给学生,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在传递正面情绪感受的同时,突破难点,积极面对负面情绪根据案例,逐步思考,作为中学生该如何对待青春期情绪情绪本身无所谓好坏,但是由情绪引发的行为的后果则有好坏之分。初中生情绪特点突出,以案例教学,激发正面的情绪感受,引导学生积极面对负面情绪,落实情感教育调色情绪学习反馈1 利用信息软件技术,制作情绪调色板2 学习内容,网络反馈 让每一位学生制作自己的情绪调色板,课后发放作业习题 回顾课程 体验情绪 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及时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