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表格式全册(共198页).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表格式全册(共19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表格式全册(共19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表格式全册(共198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表格式全册(共198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表格式全册(共198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全册(共198页)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5.1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明清帝国的兴替单元第五单元学科道德与法制年级三年级上学习目标1.知道明清帝国的更替过程,了解明清两朝专制统治的措施。 2.通过查找明清建立和疆域版图变化有关的资料,增强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生生合作交流的个人素质和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3.通过学习明清专制统治措施的表现、危害和农民起义的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重点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明清加强专制统治措施所造成的影响。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阅读下面故事猜猜,他是哪位皇帝 相传明朝有位皇帝,一次兵败安徽徽州,逃至休宁一带,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一个随从找到一些逃难百姓藏在草堆里的剩饭、白菜和豆腐。因别无它物, 随从只得将剩饭、白菜和豆腐加水煮了,端给他吃。不料味道竟十分鲜美,他吃了非常高兴,问到这是什么美食,随从顺口答道珍珠(剩饭)翡翠(白菜)白玉(豆腐)汤。转败为胜后,他下令随军厨师大量烹制 珍珠翡翠白玉汤,犒赏三军。自此,这种汤饭(稀饭)的做法在百姓中广为流传。(学生各抒己见)板书课题明清帝国的兴替欣赏视频,思考问题,展示答案。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出课题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阅读课文P2,简述明朝建立的过程 (学生各抒己见)背景元朝末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化,激起大规模农民起义。时间1368人物朱元璋(明太祖)都城应天 今南京过程 1368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红巾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1368年秋,明军攻占大都,蒙古残余势力逃往漠北。此后,明军先后平定西北等地,统一中国。拓展提高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朱元璋有不同版本的画像吗朱元璋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皇帝,放牛娃出身,当过和尚,行过乞,最终却取得天下,建立大明王朝。 古代大多数皇帝都是一人一幅画像,而明太祖朱元璋却有13幅画像,让人困惑不解的是,这13幅画像画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相貌一种如图朱元璋方面大脸, 慈眉善目,胡须稀疏,面白细润,身穿龙袍,五官端正, 相貌堂堂; 这幅图是根据明孝陵陈列室里的画像绘制的,一般认为这幅像比较符合朱元璋的真实面貌。另一种如图朱元璋脸颊狭长,立眉深目,大耳隆鼻, 胡须浓密, 脸上长满了黑子,五官不正, 相貌丑陋。这张画像,朱元璋帽子上的那块白色帽正红圈中圈出来的部分,就是典型的清代特征,在朱元璋本人所在的明代初期,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朱元璋的衣服领口如红圈所示,也是典型的广字领,这样的衣服在明朝初期同样是没有的。2、 明朝的疆域1.观察明朝的疆域图,说说明朝疆域的四个极点 (学生各抒己见)东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兀的河(今乌拉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括今天的西藏、云南,东南到海并及海外诸岛。2.观察明朝疆域图与今日中国版图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学生各抒己见)明朝为其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今天中国的国家版图奠定了基础。拓展提高同学们,观察下面地图,说说明朝的首都由南京迁移到北京的原因(学生各抒己见) 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三、明朝的兴衰1.阅读课本第3页第1段,概括出明朝兴盛的表现及其影响(学生各抒己见)政治上通过废除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和迁都北京等举措,强化皇权, 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经济上明初统治者实施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和提高手工匠身份等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 外交上明代前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地位。2.阅读第3页第2段,分析明朝衰亡的原因。(学生各抒己见)人为原因赋税和各种杂税负担增加创内阁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常年用兵,兵役繁重自然原因连年天灾3.阅读课文,简单叙述一下明末农民起义的经过及结果。(学生各抒己见) 1627年,陕西北部连发旱灾,官吏催逼赋税。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先后起义,席卷陕西、河南等地,几百万民众参与,持续了近二十年。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拓展提高课前查阅资料,说说你对李自成的了解。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是陕西米脂人,家境贫寒,小时候曾为地主牧羊。明末农民战争爆发后,李自成参加了起义队伍。他武艺出众,善于骑射,又有胆略,号称闯将。1636年,起义军领袖高迎祥被俘牺牲,李自成称闯王。1640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受到城乡人民的拥护,起义队伍迅速壮大。1643年,李自成占领西安,第二年初,建立政权,国号大顺,年号永昌。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推翻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四月,李自成率兵与吴三桂军队及清军大战于山海关,农民起义军失利,李自成率农民军辗转撤退到湖北,在湖北通县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时年39岁。他的部众继续抗清斗争,坚持了20年。四、清朝的建立及统一 1.阅读课文,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什么民族崛起了建立什么政权(学生各抒己见)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崛起。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大金”,史称后金。2.阅读课文,思考,清朝的建立时间及谁建立的,定都哪里(学生各抒己见) 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3.课前收集资料,说说清朝能够的统一的背景和经过(学生各抒己见)(1)背景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败起义军。(2)清军长驱直人,迅速占领北京并分兵西进南下,将辽东地方民族政权转变为统治全中国的清王朝。五、清朝的统治1.阅读课文,清朝初期政府推行什么的政策政策推行大规模圈占土地、 强制东南沿海居民内迁 威胁逼迫汉人剃发梳辫等弊政。 2.分析清朝初期统治的弊政产生的后果及影响(学生各抒己见)后果(1)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2)新成立的南明政权,在长江中下游和两广、福建地区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3)一些明末起义军余部联合南明,共同抗清。影响激起民众的强烈反抗(反清复明)导致社会经济衰颓。 3.清朝初期统治的政策有很大的弊端,为什么清朝初期的社会经济能够得到的恢复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各抒己见) 因为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促使统治者调整野蛮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会经济的倒退逆转。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很快达到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拓展提高同学们,你了解清代满族的八旗制度吗八旗制度是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先族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后,创建了正黄、正红、正蓝、正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从旗。满洲制度规定,“八旗子弟,人尽为兵”,因此八旗的编制是军事的编制。小组讨论,展示答案。讨论问题,小组展示阅读问题,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讨论问题,小组展示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展示答案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展示答案课前查阅资料,课题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课外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第一课时。明清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两个王朝,两者的兴替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明清社会的经济高度发展,显示出了盛世的繁华,也为中国近代危机埋下了伏笔。总结全文,整体掌握板书明清帝国的兴替 1、 明朝 1、 明朝的建立2、 明朝疆域 3、明朝的兴衰2、 清朝 1、 清朝的建立及统一2、清初的统治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5.1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第五单元学科道德与法制年级八年级下学习目标1. 了解明清朝时期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及雅克萨之战等对待外患的史实,理解中华民族抵制侵略的决心与措施。2. 知道明清时期疆城范围,掌握两朝统治者在维护统一。促进边疆开发等方面的措施。 3.通过清初以及之前历代王朝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史实,感受明确统一是中国发展大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重点明清两朝对民族问题采取的策略。难点明清两朝对民族间题所采取的策略的不同及其原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师 同学们,请观察下面的图片,讨论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展示图片(学生各抒己见)板书课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欣赏视频,思考问题,展示答案。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出课题讲授新课一、明清时期加强管理的原因。1.阅读课文P4,简要阐明明清时期,我国为什么要加强对国家的管理(学生各抒己见)外患日本海盗侵扰东南沿海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内忧葛尔丹叛乱大小和卓叛乱二、明清时期的外患阅读课文P4-P5,上述材料中涉及的两位民族英雄,他们在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什么贡献你还能从教材中找找,明、清在抵御外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还采取了哪些举措吗(学生各抒己见)(1)16世纪中期,戚继光和俞大猷奉命抗倭取得决定性胜利,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倭寇明朝中期,经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拓展提高课前收集材料,课堂讲述有关戚继光的故事。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安徽定远人,戚继光从小受其父戚景通严格教育,戚继光从浙江义乌募集矿工和农民,编练戚家军。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家军大破倭寇于浙江临海,九战九捷。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患终被荡平。戚继光曾为诗“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2)1661年,郑成功率军进攻台湾;1662年初,荷兰守军被迫签字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设置台湾府 作用加强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拓展提高讨论同学们,结合史实说说为什么说台湾一直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吴国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台湾)事务;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我国的东南海防。(3)康熙武力反击沙俄入侵者,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三、明清时期的处理民族问题认真浏览教材P6-7,自主找出明清统治者是处理民族关系的事例与举措(学生各抒己见)1.西北边疆(1)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准噶尔,统一了天山以北地区。(2) 清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统一了天山以南地区。(3)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整个新疆地区事务,加强了新疆与清朝中央政府的联系,使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增强,边防更加巩固。2.西藏地区(1)确立册封制度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2设立驻藏大臣1727年,雍正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以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3建立金瓶掣签制度意义保证确定转世灵童的公平性,稳定西藏政局;更重要的是体现中央权威、维护国家统一,使西藏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拓展提高 在藏传佛教中,当大活佛去世后,都必须找出一位符合要求的儿童,作为转世灵童当他们的继承人。首先呈报所选灵童人数、姓名、出生年月日,用满 、汉 、藏 3 种文字缮写于牙签之上 ,贮入朝廷颁发的金瓶中,供于释迦佛像前,传唤喇嘛齐集大昭寺,诵经七日 。届期由驻藏大臣亲临大昭寺监督,由大喇嘛从金瓶中抽签确定,然后申报朝廷请封。 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2010年3月3日在京首次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出席了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开幕大会。 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十一世班禅列席大会。至此,这位年轻的藏传佛教界领袖人物正式亮相中国政坛。 3.西南地区1明朝初期,任命当地民族首领土司为官;2明成祖时,在一些地区取消土司制度,设立与中央地区相同的行政制度,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即“改土归流”。3清朝雍正时期,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加强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设立边境贸易场所榷场,明朝设置茶马司。这些举措促进了内地与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4.明清政府在对待游牧民族的政策上有什么不同(1)明朝增修长城 明朝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进一步加固、增修了长城,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防御政策(2)清朝修建承德避暑山庄与宏伟的喇嘛庙。 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是清朝统治者避暑、围猎的场所,也是他们利用联姻、宴饮、围猎等手段,加强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联系,实行“怀柔”民族政策、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的地方,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怀柔政策拓展提高讨论康熙皇帝经过长城时做诗“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有人说,“明修长城清修庙”。通过学习,请你说说上述两句话反映了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朝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清朝统治者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四、明清时期加强管理的意义。阅读课本P7最后两段,结合本课所学的知识,说说 明清时期所采用的民族政策有何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拓展提高同学们,请对比清朝时期的疆域图与今天我国的版图进行对比,找找其中的异同(学生各抒己见) 相同点基本版图相似,基本版图相似,清朝的疆域为我们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奠定了基础。也可以由此图看出台湾等地一直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同点清代疆域更为辽阔、广大,今天的中国地图上已经没有北部的乌里雅苏台及东北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疆域范围缩小。小组讨论,展示答案。讨论问题,小组展示阅读问题,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讨论问题,小组展示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展示答案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展示答案课前查阅资料,课题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课外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第二课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我们的祖先为了开拓边疆地区经历了漫长的艰难的历程,无论哪一个民族都为我们这个大家庭做出了贡献,他们都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总结全文,整体掌握板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明清时期加强管理的原因。1.外患2.内忧二、明清时期的外患1.戚继光和俞大猷奉命抗倭2.郑成功收复台湾。3.雅克萨之战三、明清时期的处理民族问题1.西北边疆2.西藏地区3.西南地区4.明清政府在对待游牧民族的政策四、明清时期加强管理的意义。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5.1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农耕文明的繁盛单元第五单元学科道德与法制年级八年级下学习目标1.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 2.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3.通过要对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繁盛”的自豪之情。重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难点农、工、商繁盛的原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图片,结合史料,思考从晋商乔家能够建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院落,说明了什么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千米,南距东观镇仅2千米。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乔家的商业字号有200多处,乔家的资产相当于现在的八、九十个亿。 ” 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展示图片(学生各抒己见)板书课题农耕文明的繁盛阅读材料,欣赏图片,思考问题,展示答案。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出课题讲授新课一、农业的发展1.阅读课文P8,归纳农业繁荣、农业的哪些进步(学生各抒己见)(1)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多熟制的种植制度)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采用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一年三熟制。(2)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3)一些原产南美洲的高产且适应性强的甘薯、玉米等作物引进中国,并且逐步推广。拓展提高观察下面的图片,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何时从国外引进的玉米,原产美洲大陆。最初传入欧洲(哥伦布)。16世纪传入我国。甘薯,原产美洲大陆。最初传入欧洲和东南亚(哥伦布)。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马铃薯,原产南美洲。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欧洲直到18世纪末还将其当作观赏植物。 花生,原产南美洲。15、16世纪传入我国。其实我国种植花生的历史已有四千年的历史。 向日葵,原产北美洲。大约在17世纪从东南亚传入我国。2.结合课文P8的阅读卡,小组讨论引进农作物的意义(学生各抒己见)(1)这些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5世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2)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改善饮食结构。(3)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二、手工业的发展1.阅读课文P9,归纳手工业繁荣表现在哪些行业(学生各抒己见)棉纺织业、榨油、粮食加工、制瓷、采矿、冶铁、造船等。2.阅读课文P9的材料,明清时期的棉纺织业以什么性质为主农村妇女的织布场所又在哪里呢(学生各抒己见)以私营性质为主,主要的织布场所家庭3.结合课本P9的内容,与前代相比,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各抒己见) 在工具、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类、规模产量上超过前代 ,而且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和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4.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相关问题施复夫妇二人是苏州盛泽镇上的小户人家,养有一子,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自己缫丝、织绸,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到十年,他们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成了大机户,雇人织绸,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他们织出的绸缎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 -------冯梦龙醒世恒言 讨论施复夫妇的丝织生产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从生产目的、劳动方式、生产规模等方面思考)这种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模式,已经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特点。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生产商品,用于交换劳动方式自己劳动-----雇佣劳动生产规模大------小5. 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何时何地何行业其典型表现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征(学生各抒己见)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江南地区纺织业部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具有雇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三、商业的发达1.阅读课本P10页的内容,分析商业的发达的原因原因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农产品与手工制品大量进入市场,商品经济活跃起来。2.阅读课本P10页的内容,概括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的表现表现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和交通要冲,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市镇,使市镇规模扩大,市面繁荣。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3.结合课本P10的资料,说说当时的人口流动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资料明代学者何良俊针对当时的人口流动现象评论说“自四五十年来, 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当时人口流动的趋势是从地域上看,从农村流向市镇;从行业上看,从农业转向商业;从数量上看,从事农业种植的人越来越少,经商的人数大增。原因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越来越重;另外也与商品流通扩大、市场需求旺盛有关。4.阅读课本,结合下面的材料,说说商帮形成的原因 商品生产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及工商业市镇的兴盛,给商人的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随着商人数量的增长,逐渐形成了资本雄厚的地区性商人群体-商帮,著名的有徽商、晋商等。由于社会重农抑商,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比较著名的商帮有徽商、晋商、陕商等。拓展提高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有名的商帮吗(学生各抒己见) 晋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坐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整座旧址占地2 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19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徽商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四、对外贸易活跃1.阅读P11页第1段,明清时期对外贸 易活跃的原因(学生各抒己见)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工艺精湛,商路发达,因此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2.阅读P11页第1段,明清时期对外贸 易的主要产品有哪些(学生各抒己见)出口茶叶、生丝、土布、瓷器等。3.阅读P11页的材料,结合下面你能从上述表格中获得哪些信息说说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学生各抒己见)清前期的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拓展提高课前查阅资料,说说你对瓷器的了解。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 。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小组讨论,展示答案。讨论问题,小组展示阅读问题,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讨论问题,小组展示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展示答案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展示答案课前查阅资料,课题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课外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第三课时。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要对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总结全文,整体掌握板书农耕文明的繁盛 一、农业的兴盛二、手工业的发展三、商业经济的繁荣四、海外贸易的发达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5.2.2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时教学设计课题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单元第五单元学科道德与法制年级八年级下学习目标1. 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明清之际思想批判、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进步思想家的思想。2.了解并掌握经世致用的内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并掌握“工商皆本”思想产生的背景。3.结合明清小说、戏曲作品的描述,理解明清小说、戏曲所反映的社会变迁。4.在明清文学作品和进步思想启蒙中,感悟个性解放、自由思想、民主平等、崇尚爱情的可贵。重点从经济生活、文化内容、业余生活三方面感受明清社会的世俗化。难点从明清文艺作品中感受、归纳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并探讨这种变化的原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京剧大闹天宫剧照(孙悟空若是不遂我心,定要打上灵霄宝殿。) 师同学们,从大闹天宫这幅剧照中,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学生各抒己见)这部作品的创作与当时社会风气息息相关。为什么当时孙悟空这样离经叛道的形象大受群众欢迎呢我们将通过今天的学习来逐一探究。板书课题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欣赏图片,思考问题,展示答案。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出课题讲授新课1、 时代背景阅读课文P14,从明清之际的社会状况分析进步思想的历史背景。(学生各抒己见)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如明废丞相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如明中后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活跃)思想文化专制,思想控制加强 背景明请之际,统治阶级极端腐败,正统礼教遭到怀疑。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代表新兴市民工商阶层利益,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和民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二、进步思潮 (一)李贽的“异端”思想 1.阅读P14的材料,你从这段资料里读出了李贽的什么思想主张 (1)否定孔孟学说和“四书五经”的权威。(2)批判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自由发展。 2.回顾汉代董仲舒提出的 “罢黜百家”的建议,结合上述资料,讨论李贽的言论会有什么影响影响李贽的言论会唤醒人们反抗权威、追求自由的意识,对当时的政治体制造成冲击。拓展提高课前查阅资料,说说你对的李贽了解。李贽(15271602年),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人,是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他26岁中举,由于不拘于官场和礼教的束缚,所以为官20余年辗转各地任中下级官员,经历坎坷。1580年辞官后,专心从事讲学和著书。最终以“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入狱,不堪迫害自杀身亡,时年76岁。 李贽做过20多年的小官,亲身感受到明朝官场的黑暗,后来弃官,专心著述讲学。他讥笑当时士大夫口讲“仁义道德”,行为却卑鄙无耻。道学家称颂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李贽辛辣地讽刺道“啊原来老天不生孔丘,世界就是黑暗的,怪不得孔丘以前的人,整天得点着火烛走路呢”他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圣”,认为“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他公然招收女学生,还提倡婚姻自由。他的言论引起统治者的极大恐慌,将他逮捕入狱。不久,李贽死于狱中。 (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1.思考材料反映了黄宗羲哪些观点(1)君主专制是诸多弊端根源。(2)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主权力。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2.上述材料反映的黄宗羲的哪些民主思想(1)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限制君权。(2)重视工商业发展,主张“工商皆本”。拓展提高课前查阅资料,说说你对的黄宗羲了解。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学问极博,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佛经,无不研究。年轻时积极参加反明朝宦官权贵的斗争和反清斗争,后隐居著述。三、社会风俗的变化(一)“重农抑商”观念受到挑战1.阅读课本P15内容,完成学生活动说一说,明清时期,中国的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了怎样的挑战并分析其原因。变化资料1 经商是谋生的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