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师《东南亚》说课稿.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师《东南亚》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师《东南亚》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师《东南亚》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南亚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东南亚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等几个环节进行阐述。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七年级下册教材,主要是让学生放眼世界、认识世界。东南亚一节教材着重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 二教材的地位由于它是介绍区域地理的第一个章节,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也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再加上它和我国山水相连,又是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应的课程标准是1、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2、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4、举例说出发东南亚展旅游业的优势。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学习方法,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东南亚地区,对于我们这里的孩子来说,空间距离比较远。缺乏直观的体验,加上七年级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所以对东南亚地理位置在地缘上的作用,对自然条件、人口、城市的分布的影响进行分析有一定的困难。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3)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2、过程与方法(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和平的优良品质。四、教学重点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2.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五、教学难点1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分布、气候特征、成因和主要区别。六、说教法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而后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地形图和政区图,让学生直接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并在学生获取的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归纳总结,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所以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我主要采用导图、读图、析图、练图完成教学目标,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查询资料分析探究意义建构”的课堂模式。七、说学法学生已经学过半年多的地理知识,在知识含量上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上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相关材料,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得出结论,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体现知识间的循序渐进的同时,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 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八、教学程序【设计思路】本节课总的教学思路以情景创设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提出问题为驱动力,找位置、观地形、析气候、赏风景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实施教学中“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查询资料分析探究意义建构”的课堂模式。它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形式,不以学生的记忆、背诵知识为认知目标,它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学【地理风情】教师播放菲律宾景观、缅甸宝塔、泰国佛教殿堂等地理风情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二)合作探究1、找位置【课件展示】东南亚地图教师用动画演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位置及轮廓,其次是播音员逐一讲解东南亚各国的详情,然后用flash动画模拟航海演示,得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凸显交通咽喉马六甲海峡。最后教师在黑板上挂一幅东南亚的空白图,请学生上讲台把东南亚的组成、位置与国家相应的知识点都一一对号入座。这样就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耳、眼、手、脑,最大限度地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化解了繁多的识记。【师生板书小结】九、说板书 板书只有两部分内容,位于十字路口的位置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本节课只有这两部分内容,也是本节课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最后再一次重现本节的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