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十章 极地地区 课件.ppt

返回 相似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十章 极地地区 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十章 极地地区 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十章 极地地区 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十章 极地地区 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十章 极地地区 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 极地地区,R七年级地理下册,新课导入,冰山,极光,北极熊,海象,北极狐,南极“居民”企鹅,,,,,,,,,,,,,,,,,,,,,,,,,,,,,,,,,,,,,,,,,,,,,,,,,,,,,,,,,,,,,,,,,,,,,,,,,,,,,,,,,,,,,,,,,,,,,,,,,,,,,,,,,,,,,,目标导学,了解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 理解极地地区气候特殊性。 理解极地地区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 了解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现状。 认识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 了解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课堂讲解,1.位置和范围,在地球南北两端,有两个十分特殊的地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合称为极地地区。,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南极地区,北极地区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北极地区,2.两极地区的气候条件,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南极大陆附近海面上漂浮的冰山是该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它是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漂浮入海形成的。,南极地区,严寒,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即使在暖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也十分寒冷,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干燥,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烈风,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被称为地球上的“风库”。,,,,,,,,,,,,,,,,,,,,,,,,,,,,,,,,,,,,,,,,,,,,,,,,,,,,,,,,,,,,,,,,,,,,,,,,,,,,,,,,,,,,,,,,,,,,,,,,,,,,,,,,,,,,,南极地区气候严寒的原因是什么,南极地区,纬度高,海拔高,地表的冰雪对阳光的反射强,世界“寒极”,南极地区代表动物,企鹅是南极大陆的主人。企鹅皮肤下有厚厚的脂肪层,可以帮助它们抵御寒冷。,北极地区,北极地区虽然不像南极地区那么严寒,但大部分地区也是终年冰封,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比南极地区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在100250毫米之间。北极地区的风速远不及南极地区,北冰洋沿岸的年平均风速仅为10米/秒。,北极地区代表动物,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地区,它们全身披着厚厚的白毛,既防水又保温,但它的皮肤却是黑色的,可以更多地吸收阳光。,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严寒的原因是什么,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绝大部分是海洋; 南极地区海拔比北极地区高,气温低; 南极地区地表被冰雪覆盖,对阳光的反射更强。,,,,,,,,,,,,,,,,,,,,,,,,,,,,,,,,,,,,,,,,,,,,,,,,,,,,,,,,,,,,,,,,,,,,,,,,,,,,,,,,,,,,,,,,,,,,,,,,,,,,,,,,,,,,,,合作学习,完成南极地区、北极地区比较表,6634S以南,陆地,很冷,企鹅,大,少,6634N以北,海洋,稍暖,北极熊,略小,略多,1.极地科考历程,20世纪2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派出科学考察船或科学考察队,到南极地区进行考察。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每年暖季在南极基地上活动的人数达2000多人。,1831年英国探险家约翰罗斯和詹姆斯罗斯到达北极。 1909年美国探险家皮尔里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 1957-1958年环绕北极的国家建有54个科学考察站,北极考察进入正规化、现代化阶段。,北极地区的探险与科学考察,1895年挪威海员博尔赫格列文克第一次登上南极大陆。 1904年南极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阿根廷奥长达斯站建成。 1911年挪威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 1959年阿根廷、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共同签署了南极条约。,南极地区的探险与科学考察,,,,,,,,,,,,,,,,,,,,,,,,,,,,,,,,,,,,,,,,,,,,,,,,,,,,,,,,,,,,,,,,,,,,,,,,,,,,,,,,,,,,,,,,,,,,,,,,,,,,,,,,,,,,,,(1)南极地区,项目,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乔治王岛上,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南极内陆,南极内陆,无,有,有,有,西,东,东,东,每年11月至次年9月,2.科学考察站,(2)北极地区,项目,科考站,黄河站,斯瓦尔巴群岛,有,东,每年6-8月,为什么我国在南极地区建考察站都选在2月份,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南半球的夏季,是南极地区的极昼期,又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是南极考察的最好季节。所以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科考站都选在2月份。,,,,,,,,,,,,,,,,,,,,,,,,,,,,,,,,,,,,,,,,,,,,,,,,,,,,,,,,,,,,,,,,,,,,,,,,,,,,,,,,,,,,,,,,,,,,,,,,,,,,,,,,,,,,,,3.两极地区的主要资源,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南极地区,北极地区,对北极地区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规模远远超过南极地区。北极地区资源丰富。随着这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的发现和开采,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也越来越频繁。,北极地区深海取样,在北极地区采取冰雪样,,,,,,,,,,,,,,,,,,,,,,,,,,,,,,,,,,,,,,,,,,,,,,,,,,,,,,,,,,,,,,,,,,,,,,,,,,,,,,,,,,,,,,,,,,,,,,,,,,,,,,,,,,,,,,4.极地科考的意义,南北极作为地球的两大冷源,影响着全球的冷暖过程,对北极气候变化的预测性研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极地是地球“最后的宝藏”,生态资源更为现实;北极位于亚、欧、北美三大洲的顶点,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极地科学活动中,高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快。,研究南极冰层里的冰芯,可以获得珍贵的古气候信息,对于了解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和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意义重大。,南极冰芯,1.原因,(1)生态环境破坏,南极大陆附近海域生活着大量的鲸。近年来,由于人们乱捕滥杀,南极地区的鲸已陷入危机之中。过度捕杀鲸等极地动物,将破坏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从而破坏其生态环境。,北极地区的海豹、海狮、海象等动物,同样遭到人们的滥杀。此外,石油泄漏等突发的重大污染事件,给北极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2)环境污染,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活动,也导致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2.措施,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针对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等,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国际上也非常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于1991年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结构梳理,极地地区,,位置和范围,,南极地区,北极地区位于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白色荒漠全年降水少,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风库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北极地区平均气温比南极地区高,降水比南极地区多,风速比南极地区小,典型动物,南极地区位于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周边的海域,,冰雪高原严寒,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气候特点,,南极地区企鹅,北极地区北极熊,,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宝地,,丰富的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等,北极地区,中国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中国考察站黄河站,原因,措施签订了南极条约和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南极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保护,,生态破坏动物大量被捕杀,环境污染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过度开采加工造成的,,,1.南极地区的称谓不包括( ) A“冰雪高原” B“林海雪原” C“风库” D“白色荒漠”,B,随堂练习,2.2016年11月2日-2017年4月11日,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远征南极,进行了科学考察。关于科考队在南极地区所见所闻的描述,你认为可信的是( ) A考察期间,南极地区温暖湿润 B在附近海域,看到日本渔船正在捕杀鲸鱼 C在南极大陆,发现了不少正在作业的油井 D到达昆仑站时,这里正处于极夜,B,3.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南极地区的和平开发备受关注。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南极可持续发展的是( ) A加强国际合作,保护南极环境 B为了经济发展,大力开采南极的矿产资源 C大量捕杀企鹅,享用企鹅美食 D科考队将垃圾埋在雪地里或丢弃海中,A,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