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6.仙人掌与莲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说出仙人掌和莲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特征。科学探究1.能根据植物生长的环境提出探究性问题,并进行假设。2.能通过实验观察仙人掌和莲散失水分的多少。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实验的探究兴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两个谜语1四季常青绿,只是花开难。摊开一只手,尖针已扎满。打一植物2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打一植物2.引导在自然界中,仙人掌生活在干早的沙漠里,莲生活在水中出示沙漠里生长的仙人掌、池塘里生长的莲的图片,这是怎么回事呢3.提问仙人掌的哪些特点能帮助它适应沙漠生活莲有哪些特点能帮助它适应在水里生活(二)联系实际,猜想假设假设仙人掌的叶子和茎可能让它适合在沙漠里生活;莲的叶子和茎可能让它适合在水里生活。三实验操作,观察现象1.掌握实验方法。1出示图片,讲解实验方法。选择两盆长势相似的盆栽仙人掌和盆栽莲,分别浇透水。分别给盆栽仙人掌和盆栽莲的叶片套上透明塑料袋,把袋口扎紧。将两盆植物放在阳光可以照射到的窗台上,每隔3小时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2思考实验时能不能用塑料袋将花盆一起套上不可以,如果将花盆一起套上、花盆中土壤里的水分也要蒸发,对实验会造成干扰。3温馨提示。仙人掌有很多刺.实验过程中要小心,防止被扎伤。透明塑料袋应比盆栽植物略大一些。实验过程中,当看到两组塑料袋上小水滴多少的明显区别时,即可停止实验。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去掉套在植物上的塑料袋,以免因过度蒸腾导致植物枯萎,甚至死亡。2.学生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于册第8页中。此环节可以安排在课前进行,教师也可以提前做实验并每间隔3小时进行拍照,用照片的形式将实验现象展示出来,以便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四分析现象,得出结论1.汇报说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2.讨论1仙人掌上套的塑料袋内的水滴比莲上套的塑料袋内的水滴少,说明了什么2为什么仙人掌蒸发的水会少一些莲蒸发的水会多一些呢水、空气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外界条件、仙人掌生活在干早的沙漠,通过减少蒸腾作用,为自身保存水分;莲生活在水里,水里空气比较少,通过加大蒸腾作用,可以从水里吸收更多的空气。五课堂小结,综合评价1.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地方2.评价表扬做得好的小组或个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 能说出植物的形态结构是如何适应生活环境的。科学探究1.能根据仙人掌和莲的形态写结构,分析它们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2.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反思评价。科学态度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观看图片出示仙人掌和莲的各部分结构图,大家找一找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这些部分。仙人掌的刺是它的叶子,莲的根状茎是藕。2.提问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是怎样帮助它们适应沙漠或水中生活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二)联系实际,观察研究讲解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盆栽仙人掌、盆栽莲和藕,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它们的形态和结构吧2.出示观察方法。看外观颜色、形状、薄厚、大小等。2手感软硬、粗糙程度等。看内部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切开,观察颜色、纹理等。可以用小刀把仙人掌的茎、莲的叶柄、藕分别进行横切和纵切,观察内部结构。3.出示注意事项。仙人掌有很多刺,实验过程中要小心,防止被扎伤。使用小刀切开植物时,注意使用安全。用小刀切开仙人掌的茎时,可以选择茎的一小节,分別进行横切和纵切。学生观察仙人掌和连的根、茎、叶的特点,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如果条件不允许,准备观察材料困难,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进行教学。三交流讨论,归纳总结1.汇报说说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1仙人掌的刺、肉质茎、发达的根系是怎样帮助仙人掌适应沙漠环境的;2莲薄而大的叶子、叶柄和藕中的小孔是怎样帮助莲适应水生环境的。3.总结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刺;茎肉质充当“水库”;根系发达,能多吸水。这些特点有助于仙人掌保持水分维持生存。莲的叶柄和藕中有很多孔,孔与孔彼此相通形成一个气体通道,即使在缺氧的环境中仍可生存。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仲1.推想植物的生活环境出示生石花、水瓶树、棕树的图片2推想它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交流学生推理它们的生活环境,并说明理由。2.种植仙人掌和莲。1谈话我们知道仙人掌适合生活在干早的沙漠,莲适合生活在水里,如果它们的生活环境对调一下,会怎么样2出示实验方法的课件。在一个花盆中种植仙人掌,另一个花盆中种植莲。每天给仙人掌浇大量的水,不给莲浇水。将仙人掌和莲放在有阳光照射的同一环境中。连续观察一周,每天记录仙人掌和莲的生长变化。3实验课后学生动手实验,并坚持观察记录。4展示安排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评价。5总结植物需要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改变了植物生长的环境,可能会危及植物的生命,因此我们要保护好植物生长的环境。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