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目标1.随文识字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重点指导“戎”“诸”的书写。区分“折”的读音。2.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唯”“信然”“竞走”的意思及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4.能够复述课文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教学重难点1.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2.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一些小故事的兴趣。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相关资料。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内容一、新课导入(课前谈话)师如果我们大家在郊游的时候,看到路旁有水果树,上面结着水果,比如枣子、桃子、梨子、李子等,我们会不会摘呢生不会。师为什么生因为可能是人家种植的,不能未经人家同意轻易摘取人家的果子。师很好。如果是野生的果子呢这是大自然的厚赐,摘一个,用纸巾擦擦,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古代的孩子,他在路旁看到李子树上挂满了李子却没有摘。这是为什么二、初读课文(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注意“戎”的写法。齐读课文。(二)读正确,读出节奏。1.在预习时,大家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2.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抽测读文的情况。指导学生读文言文的方法。4.抽测重点词的理解(1)【王戎】西晋琅琊HT(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2)【尝】曾经。(3)【曰】说。(4)【游】玩耍。(5)【折枝】压弯了树枝。(6)【竞走】争着跑过去。(7)【唯】只有。(8)【信然】的确如此。三、通读全文,理解文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读一读(1)出示原文。这是一篇文言文,能读懂吗自己试着读一读。(试读课文)(2)同学们要读准字音,拼音可是我们的好帮手,让我们试着读一读课文吧(自读课文)(3)要读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请看老师的提示,用笔划出朗读停顿。三、通读全文,理解文意(续)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现在读起来就通顺多了,不信你试试。(自读课文)(4)这篇短文共有几句(指名答)请用数学数字在课文中标出句子的序号。(5)那我们请四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仔细听,他们读得准确、通顺吗(指名读)(6)这四位同学读得真不错,我们男生、女生比赛读吧,男生读一、三句,女生读二、四句。(男女生分工读、交换读)(7)男生、女生的朗读各有特色,真好听呀我们四个小组各读一句,好吗(分组读)2.译一译读了这么多遍,这个故事的意思大家一定很清楚了。我们来试试吧(1)指名逐句翻译原文。(2)同学们翻译得对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意思吧(出示PPT)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齐读译文)(3)理解了文意,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四、感悟文章1.谁能用现代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呢师提示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重点指导“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2.其他的小孩都跑去摘李子,为什么王戎不动王戎是怎么辨别出李子是苦的点拨(因为在路边,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3.在这则小故事中,王戎性格中的什么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点拨(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板书观察、聪明、动脑)4.演一演同学们,文言文只用了四句话就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太简洁了。我们读的时候要进行丰富的想象呢(1)这个故事中至少有几个角色他们会说什么话做什么动作(指名答)(2)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说得真生动。想不想把这个故事演出来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配乐表演课本剧)五、拓展延伸1.这篇文章出自世说新语,全书有一千多则文言文。我们猜想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记述这件事从哪句话看出他聪明他为什么这样讲依据是什么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2.世说新语里有很多这类暗含聪明故事的文言文,有兴趣可以找来读一读。六、作业设计1.熟读并背诵课文。2.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