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教学重难点1.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课前准备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步骤教学内容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1.出示词语租界巡警训斥惩处清晰崛起若有所思疑惑不解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崛起”“若有所思”等词语的意思。(四)梳理课文内容。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3)思考讨论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出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引导学生抓住“哭诉”,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课文,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3.有感情地朗读。(1)引读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谁知,反而。围观的中国人都,但大家只能。(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没有被惩处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四、写话或说话训练(一)当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第2课时教学步骤教学内容一、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二、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一)自读阅读链接内容。(二)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四)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三、回顾全文,畅谈感受(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1.人物引导学生从“静静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等处体会周恩来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2.写法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3.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四、抄写生字词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抄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上。五、作业设计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为写作积累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