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13《乌鸦喝水》优质教案(江苏周老师省级优课).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13《乌鸦喝水》优质教案(江苏周老师省级优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13《乌鸦喝水》优质教案(江苏周老师省级优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13《乌鸦喝水》优质教案(江苏周老师省级优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4、乌鸦喝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区别“喝”和“渴”两个生字,学会写“石、只”等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利用课文插图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重点1.认识、学写生字。2.读通、读懂课文。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想见见他吗他是谁对了,是乌鸦。这两个字是本课的二类字,谁有办法记住这两个字乌就是黑的意思,鸟字头上少一点,乌鸦是一种鸟,所以是鸟字旁。拿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让我们一起喊喊他的名字。齐读乌鸦。2、今天,老师不仅带来了这只小乌鸦,还带来了一个关于乌鸦的故事,想听吗请小朋友仔细听,听完告诉老师,这个故事讲了谁在做什么(ppt)故事听完了,谁来说一说,故事讲了谁在做什么那你能给这个故事起个题目吗叫“乌鸦喝水”(板书喝水。)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一起读二、初读课文,走进故事。1、从大家的课题朗读中,我已经感觉到大家很喜欢这个故事了。我们的课本上就有写了这个故事,想去读一读吗打开课文纸,自由的把课文读两遍,做到三个要求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读完举下手。(自读课文)三、精读课文,了解故事。1、课文读了两遍了,我来问问大家,乌鸦为什么想要喝水啊(口渴了),你认真读书了,乌鸦(板书口渴了)。你们觉得“渴”和我们刚才认识的哪个字很像呢大家看,他们的右半边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偏旁,渴是为什么喝是为什么。通过字的意思记住字的偏旁,是个好方法。下面,老师来和大家做个小游戏,考考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这两个字了(三点水的是口字旁的是喝是什么旁渴是什么旁)咱们班的小朋友还真聪明,牢牢地记住这两个字了。现在,咱们把这两个字放到句子里,不知道大家还认识吗 2、(ppt)谁来读(评价语言你把字音读正确了,要是能把句子的感觉读出来就更好了我听出来了,乌鸦在到处找水呢这只乌鸦真是口渴啊)谁还想读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只到处找水喝的乌鸦吧(齐读)(PPT点亮“只”)这个只是我们要学会写的一类字。(1)谁能来说一说,你怎么记住它(交流拆字法,编口诀)拿出手来写一个吧(2)谁能来组歌词(3)只是个量词,后面可以跟哪些食物呢(4)我们再来用只说一句话,看谁最会说3、这时,乌鸦看见什么了呢(ppt)谁来说说乌鸦看到了什么你们观察的还真仔细,(ppt三个词语)这三个词语谁会读(评价语言你读准了瓶的后鼻音。你读出了瓶子的轻声。)谁还想读女生先读,男生再读这三个词语藏在一个长句里,谁有信心读好他(ppt)(评价语言读的很正确我听出来了,瓶口很小我听出来了,乌鸦看到水的开心恩,这只乌鸦喝不到水,很着急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只找到水的小乌鸦4、乌鸦好不容易找到水,却喝不到,真是着急啊(ppt)这是个什么句子谁来问问你来(评价语言你读出疑问的语气了你都在替乌鸦着急呢)谁还想读我们一起来读5、小结乌鸦口渴了,找到水却喝不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只着急的小乌鸦吧。(ppt,齐读第一自然段。)6、后来,乌鸦有没有想到办法呢(想到了)小朋友读书很细心,是的,谁来读一读这句话(ppt)这是个长句,而且句子中有4个生字,我们先来认一认。(手拿词卡多,出,见,石)开火车读我们来看这个字石。在我们识字4日月水火中就认识了(PPT看图)后面一块大石头,前面一块小石头,我们来看下石的笔顺。拿出手来写一个吧四个生字都认识了,我们再读句子,可就简单多了。(齐读)7、那么,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呢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小朋友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乌鸦想出的办法,找了了读给同桌听听。(合作读)谁愿意来读一读,乌鸦想出的办法你找的很对,就是这两句话。(ppt)8、乌鸦是怎么把小石子放进去的(一生说)是呀,是词卡一颗一颗。这样的词,谁还会说呢这时,瓶子里的水怎么样啦(手拿词卡渐渐。)两个字一样的词语,谁又会说呢9、这两个特别的词语读好了,谁再来挑战下这两个句子真棒这时的乌鸦可开心了我们一起来做一做这只喝着水的开心的乌鸦吧四、复习词语,回顾全文。1、这节课,我们读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认识了很多的新词,再来回忆一下,看看大家都还记得吗谁来读第一排我们一起读2、词语读的这么棒,这个故事也一定能读的生动有趣。让我们捧起书,把这个有趣的故事朗读出来吧五、生字练写1、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课堂书写“只、石”2、书写反馈。3、明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童话故事,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