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 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第二学段目标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是关键。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同时也是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课文讲述了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涌了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学习本课通过倾听教师范读、跟随教师分句读、借助停顿符号自主练读等多种形式学习朗读文言文,并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言文语言与现代文语言的不同。渗透借助注释、给单字组成词语、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并创设故事情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加入朗读时的感受,读出语气,熟读成诵,进一步感悟少年司马光的聪明,勇敢的美好品质。在学期初的学习基础上,继续练习正确、规范地书写钢笔字。 学生情况 大多数学生从小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耳熟能详,甚至可以流畅地根据以前的了解讲述这个故事。但同时,所有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对这种形式感到十分好奇,有主动阅读和学习的愿望与兴趣。教学时将联系学生已有的故事储备,创设有趣、生动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虽然学生没有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但是已经掌握的是学习古诗和现代文的部分基本方法。因此,教学时将复现学习古诗和现代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理解文言文。 教学方式 阅读法(听读、跟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手段 演示文稿 技术准备 演示文稿、学习单、投影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弃”3个字。 2.学习文言文朗读的方法,能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尝试读出语气及背诵。 3.初步学习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了解故事大意,感悟司马光的救人壮举。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联系旧知,激发兴趣 1.出示连环画司马光砸缸引入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讲一讲 2.揭示课题正如他所讲的,连环画中描绘的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中国古代故事,我们在生活中都叫它司马光砸缸。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篇新课,请大家齐读课题司马光。(板书课题)指导“司”的书写,指名用“司”组词。 3.联系姓氏歌中的复姓,说出司马光的姓和名“司马光”,你知道他姓什么名什么吗他的姓氏是“司马”,这也是一个复姓。咱们曾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姓氏歌时认识过很多复姓,(出示课文插图)读一读。所以司马光姓司马,名光。简介宋 4 史司马光传。 4.古人是怎样记录这个故事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欢的连环画形式引出文中的故事,联系以前的知识储备讲述故事,运用姓氏歌迁移认识复姓。降低难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熟悉的情境中接触陌生的语言形式。】 二、初读课文,感悟不同 (一)听范读,悟不同 1.听教师范读文言文,思考这篇课文与平时所学的课文的不同之处。 预设一字数很少,文章简短。预设二跟我们平时说话的方式很不一样。 2.师像这样的文章也有自己的名字,叫文言文。(板书)中国古人就是用这样的语言来记录事情、写文章的。 (二)学方法,读正确 1.师让我们一起回到古时候,学一学那时的孩子们是怎样读书的。老师读半句,你也来跟读半句。 2.师老师请来了停顿符号来帮助你。请你学着刚才的样子,借助着停顿符号自己来练一练。 (三)评价读,读通顺 1.指名朗读。(师针对字音、断句、声音做评价,前两人老师评价,最后一人学生评价) 2.师我们一起来读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通过认真倾听教师范读,感悟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的独特的语言形式,同时对本文的正确朗读留有印象;接着教师范读半句,学生跟读半句,学习读出本文断句,并学习借助停顿符号朗读文言文的方法,自主练习将本文读正确;最后请学生展示朗读,教师做出评价示范,再请学生互相评价,明确文言文读正确的标准,并依此标准进行齐读,做到读通顺。】 三、渗透方法,了解文意 (一)自主默读,思考文意,提出疑问 1.把文言文读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它的意思,接下来我们要想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请你默读课文,思考每句话是什么意思,把不理解的部分圈出来。 3.交流默读过程中不理解的部分,随学生提问进行生生互答,并在副板书记录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用课下注释可以解答的问题,引出“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师这一方法我们并不陌生,还记得我们在哪里用过这个方法吗 预设学习古诗。 师其实,借助注释不仅能帮我们了解古诗的意思,还能够让我们读懂文言文呢 师其他的问题会随着接下来我们学习更多的方法得到解答。 4.指名一人大致讲解本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学习古诗的基础,渗透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通过学生与学生的提问、解答,提升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 (二)渗透方法,了解文意,情境朗读 借助注释和图片,理解“瓮”。 【群儿戏于庭,】 1.指名朗读。 2.群儿是谁他们在做什么能否给“戏”组一个与这句话有关的词语我们还可以通过给把文言文中的某一个字组成词语来了解它的意思。一群孩子们在哪儿游戏所以“于”是“在”。(指顺序说)一群儿童在庭院里玩耍,你发现了什么在解释意思的时候我们需要调换一下字词的顺序。 3.这就是那个种满碧绿树木、美丽的花草,还装饰着假山的庭院。孩子们在这里可以玩些什么 如果你就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你此时是什么心情带着这种心情读读。 【一儿登瓮,】 指名读。在大家都在游戏时,有一个淘气的孩子在干什么 【足跌没水中。】 就在这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怎么了“跌”就是跌倒,“没”就是淹没,那个孩子脚下一滑跌进了水瓮里,被水淹没了。还记得这口大水翁吗它比我们都还高,口小肚还大,里面满满都是水。那个孩子掉进去会怎么样呀是啊,他有生命的危险多紧急啊怎么读(指名)十分的危险都读读。 师一开始,孩子们都在庭院里开心地玩耍,可后来却发生了那么紧急、危险的事情,你读出这种变化吗(指名)师范读,自己练读。 【众皆弃去,】 1.就在这危险的时刻,大家(指名读) 2.分析“众”包含的范围,通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引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师看来不仅学习普通的课文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文同样可以用这个好方法 3.师那大家都干什么去了 预设一吓得逃跑了,不知所措。预设二去找大人帮忙。 师所以,“皆”就是全、都。“弃”,放弃,丢下了那个孩子。那“去”呢离开这里了。指名连起来解释。 4.师大家都走了,快读读。 【光持石击瓮破之,】 1.师就在其他孩子都不知所措的时候,司马光是怎么做的你怎么这句话是说司马光的 预设一“光”是司马光名字中的一个字。预设二看到了课下注释。 师通过一个“光”字,你就知道说的是谁了,文言文的语言有时就是这样简洁。 2.圈画本句中描写司马光动作的字,明确司马光的救人举动。 3.师他拿着石头击打水翁,把水翁给打破了。所以“之”就是“水翁”。时间紧急,面对已经被淹没了的孩子,司马光一气呵成,慢了可就救不成了怎么读呀(指名)就是这么一连串的动作(指名)他丝毫没有犹豫,都读读。 【水迸,儿得活。】 师结果怎么样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 师当危险发生的事情大家都丢下那个掉进水瓮中的孩子走了,唯独司马光用了这样的举动,成功救下了孩子。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听出这种不同吗指名读,自由读。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词语积累和平时学习现代文的基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渗透给单音节字组词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依据文意创设故事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意思,产生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进行朗读,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感悟壮举,尝试背诵 1.与“众皆弃去”进行对比,“光持石击瓮破之”能够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一聪明,司马光能够想出成功使孩子得救的方法;预设二勇敢,在那么危急的时刻,其他孩子都吓傻了,只有司马光勇敢地面对;预设三冷静,在危险发生时 6 没有慌乱。 2.师这真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孩子,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整个故事吧 3.同桌讲述故事的意思。指名讲述。 4.难怪宋史这样评价司马光,虽然他只有七岁,可那种冷静、严肃的样子却能和成年人一样。(出示“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 5.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传颂着司马光击翁救友的故事。这样的故事真值得我们积累下来,我们来试着背一背吧 【设计意图由对故事意思的理解深入为对司马光救友壮举的感悟,在与“众皆弃去”的对比中感悟司马光的美好品质,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补充司马光传对司马光的评价,凸显少年司马光的过人之处,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并做到熟读成诵。】 五、指导书写,交流收获 1.学生观察、提醒“庭”字书写注意事项,教师范写、提示。 2.自主用钢笔练写,展示、评改。 3.交流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4.课下,你还可以用古人的方式将这个故事背给更多的人听,让我们把经典传承下去 【设计意图在本学期初已经学习过用钢笔书写汉字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练习书写钢笔字,在提示、交流、评改的过程中逐渐熟练钢笔字的写法,将汉字书写正确、规范。同时以呼吁将本文故事背给更多人听的形式,激发学生传承经典的责任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基于“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和小学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宗旨。针对三年级的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学习的情况,综合使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方式。旨在利用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使教师更开放、多层面、全面地评价学生,由评促学。 评价量规 司马光学习评价单 自我评价 1. 我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了兴趣。 两颗星( ) 2. 学习了本课,我的收获是 他人评价(老师、家长、同学) 1.能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并尝试背诵本文。 两颗星( ) 2.能够依据原文讲述故事的意思。 两颗星( ) 3.能够掌握本课认读字。 两颗星( ) 4.能够用钢笔正确、规范地书写“司、庭、弃”。 两颗星( )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一,运用多种方式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 教学之初,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连环画形式引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联系曾经学过的姓氏歌巩固复姓的知识;文言文的理解过程中进行故事情境的创设,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地读懂意思,读出感受。 二,朗读指导逐层递进 设计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通过认真倾听教师范读,感悟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的独特的语言形式,同时对本文的正确朗读留有印象;接着教师范读半句,学生跟读半句,学习读出本文断句,并学习借助停顿符号朗读文言文的方法,自主练习将本 8 文读正确;最后请学生展示朗读,教师做出评价示范,再请学生互相评价,明确文言文读正确的标准,并依此标准进行齐读,做到读通顺。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根据对故事意思的逐层理解,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三,联系学过的文体渗透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本课中一共介绍了借助注释、单字组成词语和联系上下文三种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教学借助注释的方法时,与古诗的学习建立了联系,帮助学生顺利迁移学法,降低学习难度。教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时,与平时学习的现代文建立了联系,让学生回顾方法的运用过程。 教学反思 优点把握学情特点,重在激趣与迁移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虽然篇幅短小,毕竟是三年级学生与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的第一次相遇,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语言形式是陌生的,但三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已经学习过很多古诗,且具备学习现代文积攒的方法基础,所以文言文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陌生中也有不少熟悉。本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学情基础,考虑到刚刚进入中年级的三年级学生活泼、喜欢图画和故事的特点,设计了观看连环画引入的环节。同时,让学生先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讲一讲十分熟悉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学生充满信心地迎接文言文学习。 在文言文的理解过程中,我通过故事的补充营造出生动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真正进入到群儿嬉戏的庭院,看见跌没水中的一儿,目睹少年司马光的救人壮举,生动的体验能够缩短学生与文言文间的时空距离。情境的渲染同样能够辅助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丰富情感的体验,有助于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在渗透理解文言文的多种方法时,我注重将学生已经在其他文体中学过、用过的方法迁移到文言文理解中来,使学生感到有趣的同时,更为流畅地感悟基本方法。 不足学生自主学习不够,应更多考虑到学习文言文的持续性 9 本课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较少,教师引领的部分较多。在充分了解学情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将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地给予学生。比如在介绍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自主选择方法理解故事;或者让学生自主尝试感悟文言文的特点。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自主学习体验,在丰富的体验中探索,获得更大的乐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持续性动力来自兴趣,保障来自方法。本课教学在此两点上还可以继续探索更多的、更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