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安徽省芜湖市四十九中10月月考物理试题(上学期第一学期月考).docx

返回 相似 举报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安徽省芜湖市四十九中10月月考物理试题(上学期第一学期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安徽省芜湖市四十九中10月月考物理试题(上学期第一学期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安徽省芜湖市四十九中10月月考物理试题(上学期第一学期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绝密启用前安徽省芜湖市四十九中2019-2020学年八年级10月月考物理试题(上学期第一学期月考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1某同学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得物理书的宽度为( )A0.184mB0.1840mC0.0184mD18.4cm2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 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m/sB6.25m/sC6.75m/sD7.5m/s3 2011年11月9日,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与俄罗斯“火卫一”探测器捆绑发射在捆绑发射升空的过程中,以下列那个物体为参照物,“萤火一号”是静止的( )A地球B“火卫一”探测器C太阳D火星4甲物体的速度是72km/h,乙物体的速度是20m/s,丙物体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0m,比较可知( )A甲物体运动最快B乙物体运动最快C丙物体运动最快D三个物体运动得一样快5某同学骑自行车上学的平均速度为v1,到达学校后发现物理课本落在家里了,他立即返回,返回时的平均速度为v2,则他来回的平均速度为( )Av1Bv2Cv1v2/2D2v1v2/v1v26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 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据图像可以判断( )A2s5s内,小车做匀速运动B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C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D5s7s内,小车运动了6m7如图所示,岸上旗子和甲、乙两船上的旗子随风飘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一定向左运动B乙一定向右运动C甲一定静止D乙一定向左运动8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为32 ,路程之比为31,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A21B12C23D329两台完全相同的电动车,在水平路面上做直线运动,两车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甲车运动的速度为2.5m/sB通过30m的路程,乙车的时间比甲车的长C第4s时,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大D坐在甲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运动,是以甲车为参照物的10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h内行驶18km;乙在3min内行驶810m;丙行驶100m需25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快慢为( )A甲最快,丙最慢B甲最慢,丙最快C乙最快,甲最慢D三人一样快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11单位换算4.5109nm_________m;45cm_________m;0.25h _______min;12m/s_________km/h。12减小误差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3物理学中把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_14场地自行车赛的赛道是圆形的,该圆形赛道的半径为R,甲、乙两运动员沿赛道骑自行车的速度为v1和v2,且v1v2,两同学在同一起点开始沿相同方向骑自行车,则两人第一次相遇的时间是__(用题中的字母表示结果)15有五名同学先后对一物体进行五次精确测量,记录结果如下14.72 cm,14.71 cm,14.82 cm,14.73 cm,14.73cm根据数据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其中有一次记录结果是错误的,它是____________,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_____________16给下列数据填上合适的单位一支圆珠笔长约14_______,一支火柴盒的厚度是17_______,一位中学生的身高是1.6_______.17如图所示,向右作直线运动的小车,通过AB、BC、CD三段路程所用的时间都是0.4s,则小车做的是___________运动(选填“匀速”、“变速”); 它从A点运动到C点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它从A点运动到D点的路程是___________m,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18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下左右两图所示测量情况,分别填出测量的结果。左图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_; 右图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__2测量小球的直径,常采用如下左图所示的方法,则球的直径____________cm;测量铜丝的直径可采用如下右图所示的方法,铜丝的直径为___________m评卷人得分三、实验题19小洋和小东在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1在实验中,除了需要用到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__________。2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停表从右到左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的不同时刻停表每小格表示时间为1s测出s1140cm,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________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________m/s.小车向下滑动速度越来越_______选填“小”或“大”评卷人得分四、综合题20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是______min(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多少m/s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计算题21一列火车长200m,以72km/h的速度通过长1800m的铁路桥,这列火车通过大桥用了多少时间22一辆汽车在距离为s的公路上直线行驶,前1/3路程中平均速度为v1,后2/3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请证明该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3v1v2/v22v1 23如图所示,超声波测速仪A向远离自己而去的汽车B发出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为4.5s,第一个脉冲2.2s后收到反射信号,发射第二个脉冲3.0s后收到反射信号。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1汽车B接收到第一次脉冲时,距离测速仪A的距离为多少 2汽车B接收到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是多长3汽车B接收到两次脉冲波的这段时间内平均速度是多少参考答案1B【解析】【详解】A在测量值“0.184m”中,“8”对应的单位是c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故A不符合题意;B 在测量值“0.1840m”中,“4”对应的单位是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故B符合题意;C在测量值“0.0184m”中,“8”对应的单位是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但物理课本的宽度不可能为此数值,故C不符合题意;D在测量值“18.4cm”中,“8”对应的单位是c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故D不符合题意。2B【解析】【详解】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要用整个路程除以全程所用的时间晓燕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3B【解析】“萤火一号”与“火卫一”探测器捆绑发射在捆绑发射升空的过程中,以“火卫一”探测器为参照物,它们这间的位置没有变化,处于静止状态,以地球、太阳、火星为参照物,位置都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选B4D【解析】【分析】首先对各速度进行单位的统一,然后进行比较大小【详解】甲的速度为72km/h20m/s,乙的速度为20m/s,丙的速度为1200m/1min20m/s,三个物体运动的速度一样大5D【解析】【详解】v该同学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t1;该同学从学校到家所用的时间t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 。故D符合题意。6C【解析】解A、由图象可知,在2s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0m,小车是静止状态此选项错误;B、由图象可知,0s7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是6m,小车的平均速度为v0.96m/s此选项错误;C、由图象可知,在0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2m,小车的平均速度v0.4m/s此选项正确;D、在5s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4m此选项错误7B【解析】【详解】因为旗杆是固定在地面上的,那么根据上面的国旗判断,风是从左向右刮的如果乙静止不动,那么旗子的方向应该和国旗相同,而现在的乙船旗子的方向明显和国旗方向相反,所以,乙一定向右运动,而且运动的速度比风速快,这样才会出现上图的情况,甲船根据分析可知,可能静止,也可能向左运动,也可能向右运动8A【解析】【详解】根据t可得。故A符合题意。.9A【解析】【详解】A 由图可知,甲车7s通过的路程为45m,甲车的速度v甲6.43m/s;故A错误,符合题意;B 由图可知,通过30m的路程,乙车所用的时间比甲车的长。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 乙车4s通过的路程为10m 乙车的速度v乙2.5m/s;比较可知v甲v乙,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 坐在甲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运动 ,甲车中的人是以甲车为参照物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10A【解析】【详解】甲的速度v甲18km/h5m/s;乙的速度v乙4.5m/s;丙的速度v丙4m/s;通过比较可知三者的速度v甲 v乙 v丙。故A符合题意。114.5 4.5105 15 43.2 【解析】【详解】11nm10-9m4.5109nm4.510910-9m4.5m;21cm104m45cm45104m 4.5105m;31h60min0.25h 0.2560min15min;41 m/s3.6km/h12m/s123.6km/h43.2 km/h。1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选用更精密仪器 改进测量方法 【解析】【详解】123在测量过程中,测量的数值和被测量物体真实值之间一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个差异我们称之为误差,误差不同于错误,错误可以避免,而误差永远不能被消除,但能够无限的被减小,减小误差的方法一般有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选用更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等。13 物体位置的变化 参照物【解析】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 叫做机械运动。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可能不同。142Rv1v2【解析】【分析】【详解】两人速度不同,因为v1v2,两人再次相遇时,甲走的路程正好是乙走的路程加上圆形跑到的周长;所以s甲s乙2R;整理可得v1tv2t2R;所以相遇的时间为t2Rv1v2151mm 14.82cm 14.72cm 【解析】【详解】1从测量结果看,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mm,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2观察五次测量结果,14.82cm的准确值与其他四次不同,因此是错误的;物体长度的平均值为14.72cm【点睛】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分度值所对应的数据(倒数第二位)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测同一物体的长度其准确值是不变的;去掉偏差较大的数据,为减小误差取平均值算出结果,注意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16cm mm m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即可【详解】一枝圆珠笔长约14cm;一只火柴盒厚约;一名中学生的身高为1.6m;17变速 20 m/s 30 25 m/s 【解析】【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变速运动的特点和变速直线的原因,会计算平均速度【详解】1由于通过AB、BC、CD三段路程所用的时间都是0.4s,但两点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是变速直线运动;2由于每小格的距离是2m,从A点运动到C点总共8格,故距离为,总共用时为,利用平均速度公式为;3 由于每小格的距离是2m,从A点运动到D点总共15格,故距离为,4总共用时为,利用平均速度公式为;【点睛】解决此类型的综合题目,要会通过图像得到所用物理信息,代入平均速度公式进行求解184.0cm 1.55cm 1.90cm 9.510-4 【解析】【详解】1 1左边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物体左侧与0对齐,右侧与4.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4.0cm;2右边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球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3.55cm对齐,所以球的直径为d3.55cm2.00cm1.55cm.2 3由左图可知,小球的直径为两直角三角板顶点间的距离D11.90cm10.00cm1.90cm;4由右图可知,20圈铜丝的长度为1.90cm,则铜丝的直径为9.510-2cm 9.510-4m。19刻度尺 0.28 0.35 大 【解析】【详解】11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v,在实验中,除图所示的实验器材外,还缺少刻度尺;22由图示停表可知,小车全程的运动时间t15s,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10.28m/s;3由图示停表可知,小车上半程的运动时间t23s,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20.23m/s;下半程的运动时间t3t1t25s3s2s,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30.35m/s;4可知小车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小车做加速运动。20(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5min;(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为20m/s【解析】【分析】(1)已知乘客的上车时间和下车时间,两者之差就是行车时间(2)已知出租车行驶的时间和里程,利用v计算行驶速度【详解】(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t100510005min(2)出租车行驶的里程为s6.0km6000m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t5min300s所以出租车的速度为v20m/s答(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5min;(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为20m/s【点睛】能从大量的信息中迅速确定有用信息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21100s【解析】【详解】根据题意知道,火车的行驶速度是火车通过铁路桥行驶的总路程是所以,火车通过铁路桥需要的时间是22见解析【解析】【详解】则汽车通过前1/3路程的时间t1;汽车通过后2/3路程的的时间t2;全程平均速度v。23(1)374m;(2)4.9s;(3)27.8m/s【解析】【详解】(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脉冲,距离测速仪的距离s374m;(2)收到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t4.5s1.1s1.5s4.9s;(3)汽车第二次接收到脉冲,距离测速仪的距离s510m接收到两次脉冲波的这段时间汽车B行驶距离s ss510m374m136m这段时间内平均速度vB27.8m/s。答1汽车B接收到第一次脉冲时,距离测速仪A的距离为374m; 2汽车B接收到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是4.9s;3汽车B接收到两次脉冲波的这段时间内平均速度是27.8m/s。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