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版90页).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版9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版9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版90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版90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版90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沁园春雪1诵读这首词,感受其音乐美和意境美。2理解这首词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3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峰、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你能背诵几句描写雪的诗句吗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不同情境下的雪被文人墨客们赋予了不同的形态和情思。那么在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毛泽东的笔下,雪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视觉和情感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一起领略毛泽东诗人的才情、政治家的风采。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背景,积淀情感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请他写诗,毛泽东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该词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目标导学二整体朗读,把握基调1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告诉老师本词上片和下片各自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明确上片热情赞颂;下片豪迈激昂2分组朗诵上片和下片。【教学提示】抓住朗诵环节,先让学生整体感受本词上下片的情感基调。在课上可以安排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快速进入本词的学习氛围,为以读带品环节奠定基础。目标导学三以读带品,感受上片魅力1同学们觉得刚刚你们读得怎么样呢明确热情洋溢但是不够抑扬顿挫,情感没有什么起伏。2朗读指导。一停顿1呼吸换气的自然需要;2表示区分、转折、呼应、递进等各种关系;3逻辑停顿;4感情停顿。二重音和轻音重音不是“加重声音”,轻音更不是普通话的“轻声”,重音和轻音其实都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把句子中重要的字词或含有特殊意义的词组或短句用轻重音加以处理。三语气和语调认真做好各种标记,辅助提高朗诵技巧升调降调节奏 / 稍停 着重 . 延续四眼神、表情、动作等各方面与声音技巧的配合3揣摩上片的词句如何读才更有表现力,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教学建议】此环节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分配具体的词句诵读任务,在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借助批注的形式评析词句,让学生充分感受词句的魅力。朗读及评析参考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明确“千里”“万里”突出冰天雪地,广袤无垠,辽阔博大;“冰封”显得凝然安静,“雪飘”静穆中增加飘舞的动态,以动衬静。前三句总写雪景,创造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明确“望”统领下文,引起对雪的描述,有登高远眺之意,有很大的想象成分,显示了诗人豪迈的意兴;“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从南到北,自西向东,地域广袤,照应“千里”“万里”,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照应“雪飘”,“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时滔滔”照应“冰封”,“顿失”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用视觉形象,突出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之奇伟雄浑。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化静为动,浪漫想象,具有活泼奔放的气势;“欲与天公试比高”山与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振奋,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泼。暗含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明确末尾三句是虚景,作者借助想象,把江山比作少女的衣装,写出了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目标导学四发挥想象,画面再现找出上片中你喜欢的词句,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参考示例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教师范读上片及上片小结。明确上片主要描绘了北国雪景。对景色的描写主要采用了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方法,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词的开篇总写北方的雪景。作者极目远眺,只见祖国千万里的河山坚冰封锁着大地,雪花漫天飞舞。这是何等壮丽的景色次写长城南北一大片国土大雪纷飞,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第二层具体写雪景。在作者的眼里,即使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境中也到处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和奋发向上的活力。你看,那披雪的群山,如同无数条银蛇在舞动;冰封的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宛如白色的群象在奔驰。它们似乎想要跟天一比高低。这是多么神奇的景象啊上片的第三层是写想象之景。诗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形象而准确地展现了雪后天晴的景象那万道红光普照着皑皑的雪地,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壮丽。【学法指导】1如何赏析诗词中的词语赏析诗词中的词语,不可孤立谈论,要放在诗词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关键是点出该词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等方面的效果。2什么是化静为动将本来静止的事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3什么是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4如何描绘诗词的画面先反复体会诗词的情境,也就是先体会诗词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联想和想象,然后在思维里构建起一个图画,就能够呈现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了。三、板书设计江山如此多娇概括写景具体写景实写以动写静想象写景写景、抒情虚写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咱们重点评析了上片的内容,并进行了反复的朗读训练。这节课咱们进行下片的学习,首先请两位同学展示朗诵上片内容。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品读下片,点燃激情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下片,按照自己揣摩的语气,做上朗读标记。2交流下片的词句如何读才更有表现力,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朗读及评析参考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揭示了英雄奋斗的动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抱负,反映了英雄之间斗争的激烈。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明确“惜”总领评价,惜中含褒;委婉批评时代、阶级局限,展现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略输”“稍逊”措辞极有分寸,不是一概否定。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天骄”“只识”欲抑先扬,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略带嘲讽,表明成吉思汗只恃武功不知文治。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明确“俱往矣”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出全词主题,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人。这是今朝风流人物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蕴含着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评古为论今做铺垫,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3教师范读下片及下片小结。明确按引入、评古、论今将下片分为三层。第一层祖国的河山是这样美好,难怪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她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这一层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引入下面对古今人物的评论。第二层用“惜”字对古代帝王的代表人物作了总的评价。他们都是开国之君,武功赫赫,然而文治不足,“俱往矣”一句宣告了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表现了毛泽东气吞山河、雄视千古的伟大气魄。第三层作者指出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算得上是创造历史、开拓未来的真正英雄。这一层与上片的第三层遥相呼应,表现了作者创造历史,迎来美好明天的革命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4感知本文的艺术特色。明确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动静相衬,虚实相生;用词准确、精练,形象鲜明;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目标导学二对比探究,拓展运用阅读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课文与这首词的异同点。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明确相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不同点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词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词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学法指导】诗词的比较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内容;主旨情感;风格;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三、板书设计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议论、抒情承上启下,引入论述具体评论“惜”歌颂时代英雄“数”歌颂无产阶级英雄可取之处1.能够有针对地进行诵读指导。2以诵读带动内容评析,学生得到足够情感熏陶的同时,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不足之处艺术特色的赏析没有充分展开,对学生更高审美能力的培养还不到位。2我爱这土地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依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悟情感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2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深沉。背景强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深沉”一词中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对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灾的沉痛。3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其“深沉”的特点。目标导学三分析诗歌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1探究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实景变为意象的明确“土地”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河流”与“风”“河流”与“风”本是常见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修饰语,“风”前面加上了“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如此,“河流”“风”便不只表现了实景,更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也就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教学提示】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意象”概念的把握。2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请你说说上述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意象象征意义土地繁衍着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对光明的向往和希望【教学提示】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一个抽象的事物,并且前者是后者意义的载体,是后者精神的呈现时,就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象征。3作者为何选取上述意象你能模仿作者,创造合适的意象来表达这深沉的情感吗明确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是热爱中华民族,热爱自己的家国。因此,选用“土地”意象象征自己的家国最为适宜。“河流”“风”“黎明”等景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已有动荡之势的大地的画卷,再配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它们便更加鲜活地组织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不绝的沉重雨滴”等。【学法指导】学生可大胆尝试,模仿艾青的写诗手法,自选景象作为表达情感的意象。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何要将自己假设为鸟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明确这是一只愿意将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的鸟。作者将自己假设为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一体。而假设为鸟后,一开篇便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共同作用于鸟儿,使其变成了以嘶哑喉咙歌唱的悲凉意象,以此表现出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执着、坚贞和顽强。目标导学四赏析作品,把握诗歌艺术特色1这首诗在结构上共分两节,请简要说说两节诗歌各有什么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此外,从手法特点上看,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节则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2探究本诗多次出现助词“的”,这样写会不会显得诗歌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明确诗人为求诗句简练并富有诗意美,在写诗时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词“的”,即便是自由诗创作,“的”字多次出现,也会显得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不仅不避讳这个助词“的”,还巧妙地运用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三、板书设计可取之处从朗读诗歌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诗语感,并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强了学生对诗歌意象的认识与把握,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不足之处由于学生对抗日战争缺乏一定的理解,难以体会作者寄寓在土地中的深刻情感。3乡愁1诵读这首诗,体会其回环往复的节奏。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一、导入新课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希望去追寻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与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教学提示】可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读乡愁的视频文件导入教学。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2017年12月14日离世。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20多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1自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2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说说阅读本诗需要遵循哪些要求。明确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共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约停2秒。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的想象。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啊”轻声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3听朗读示范,体悟深情。【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现代诗语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目标导学三把握诗歌意象,感受抽象情感形象化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呢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用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层层深入,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2请具体分析上述几种意象,说说上述几种意象能寄寓作者强烈思乡之情的原因。明确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海峡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教学提示】教师可以示范分析其中两个意象,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普通事物之所以形成诗歌意象的原因,领悟诗歌意象的内蕴意义。3诗人在诗中运用了许多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诗歌中四个意象的什么特征请你简要说说它们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是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然而,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这一系列限定修饰词,都反衬了乡愁的浓郁。目标导学四把握诗歌艺术特征探究本诗除了在意象选取上颇费心思,在结构艺术上也见出笔力。请同学们说说,本诗还具有哪些令你欣赏的艺术特征。明确1.构思巧妙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一则“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地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二则“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回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2结构整饬,具有形式美本诗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3韵律上的音乐美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得本诗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加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语言及结构上的艺术特征,感悟诗歌的形式美及韵律美。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向学生讲述新格律诗的相关知识,点到为止,勿过于深入。目标导学五拓展提升,情感升华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先生去世了,享年90岁。鲐背之年驾鹤西去,按说是喜丧。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难抑哀伤。因为,大师驾鹤西去,乡愁却没能消散。浅浅的海峡还在,诗人却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更遗憾的是,这浅浅的一湾海峡,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是许多漂泊游子的乡愁之源。同学们,你是否有话对海峡对岸的思乡者说呢明确对岸思乡的同胞们,虽然,你们暂且被这浅浅的一湾海峡阻隔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那时,你们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三、板书设计乡愁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情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后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别现在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故乡情可取之处打破了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死模式,按照“听读诵读解读欣赏拓展”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象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不足之处学生对历史背景了解不够深入且自身的经历有限,对乡愁的理解和体会较浅显、狭隘。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绘画美。2理解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3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幽默机智的谈吐和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位入木三分的评论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建筑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她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馨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提示】导入时可播放相关的朗读视频,让诗歌本身的音韵美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关注。朗读视频素材见光盘。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1作者介绍、诗歌特点。1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方面,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领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参与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2“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重要流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诗的形式格律化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林徽因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她的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注重感觉的微妙、比喻的新奇、意象的渲染及情绪的回旋。她以其优雅芬芳、柔美细腻的写作特色显示了诗作独特的审美价值。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指导1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重读的词语;5读准字音,读出情感。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提示】本诗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进而把握诗歌的语言艺术及深刻内蕴。3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1这首诗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明确人间四月天是春天中的盛季阳光明媚,绿草如茵,清流澄澈,百花吐蕊,飞鸟啼鸣。人间所有的甜美、情思和梦幻尽在这奇妙的四月天呈现无遗。用“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明净、澄澈、美丽,带着爱的光辉。目标导学二品读诗句,欣赏诗人巧妙的意象捕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诗中描写的景物。1诗人描写了“四月天”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心中的“爱”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风,云烟,星子,细雨,百花一树一树的花开,月圆,白莲,燕子。这样写把无形的爱化作有形可感的美好的景物,使表达生动形象传神。【教学提示】意象是客观物象与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相交融而诞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其作用是能加深审美的愉悦,留出空白,增强诗的张力。2诗人笔下的爱有什么特点呢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明确第一节,“风”是抽象的,是爱的“笑响”点亮了它,从听觉到视觉。“笑响”是对爱的生动描述,“交舞着变”,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爱。第二节,“云烟”,柔和中带着朦胧,呈现出一种爱的静态美;“吹着”的“风”,闪动的“星子”,“洒在花前”的“细雨点”,呈现出一种爱的动态美。这一节,抒写爱的无处不在。第三节,把“爱”比作“四月的花”和“月圆”,表现了爱的美与庄严。第四节,用“雪化后那片鹅黄”“初放芽的绿”“白莲”表现了爱的生命力和纯净。第五节,“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子呢喃”表现爱之深,情之切。3诗人通过不同的感官来描写“四月”所独有的景物,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明确通过视觉描写“黄昏”“星”“云烟”“花”。通过听觉描写“笑响”“四面风”“燕子呢喃”。通过触觉描写“风的软”“暖”。多角度展开描写,表现了诗人的“爱之深,情之切”。能引导读者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诗人心中的“爱”,给读者以感染。【教学提示】指导学生结合诗人笔下的意象进行分析。目标导学三品读诗句,把握诗歌艺术特色探究“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闻一多先生曾提出了“三美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本诗既是新格律诗的典范,它是否表现了“三美”原则是如何表现的明确表现了“三美”原则。音韵美1注重押韵,每一节都是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2诗人故意用一些“陌生化”的断句,读起来需放慢语速,使这种节奏美得以表现。3十二个“你”字,既突出了主题,又起到了“衬韵”的作用。绘画美诗人所选的意象鲜艳而美丽,如夕阳无限好的“黄昏”,闪亮的“星子”,色彩缤纷的“百花”,“雪化后那片鹅黄”,“初放芽的绿”,梦中的“白莲”等,诗人将春天一系列美好的景物,饱含感情地描画出来,色彩鲜妍,如画一般美。建筑美1诗歌中用句奇谲,如“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的语序本该为“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新鲜;你是初放芽的绿,柔嫩喜悦”,诗人在此故意打破原有语序,使其满足音韵美需要,同时也令人眼前一亮。2诗共有五节,每节三行,且字数与句式灵活多变,灵动而不呆板。【教学提示】教学过程中简要穿插新格律诗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对现代诗做整体性认识。目标导学四主旨把握,拓展延伸主旨“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者以抽象的“爱”“暖”“希望”来比喻心中的“你”,极尽盛赞,美不胜收。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因此这首诗极有可能是为孩子写的一首赞美诗。延伸请同学模仿诗作中对爱的描写,选择一种或几种景物,仿写一首小诗,表达对母亲的爱。要求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教学提示】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教师可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收集材料,对该诗主旨进行深入研讨。三、板书设计用美的意象寄托情感表达对儿子真挚的爱可取之处注重诵读并能抓住诗人所捕捉到的意象,层层深入地赏这首诗。不足之处对新格律诗的理解有限,因此学生不能很好地体会本诗的艺术魅力。5我看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分析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美。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应该都喜欢春天吧,只要在春天走进大自然,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朝气蓬勃、万象更新的世界。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我看,思考面对春景,诗人的所看所想所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去领略诗的魅力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1作者介绍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3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诗歌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词语的重读;5读出情感。例如第一节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要求。3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思考“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明确“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诗意1品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明确春风、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2画出第一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可用“以什么修辞或者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的格式来表达明确“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了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3品读第二节,思考第二节紧承第一节哪个词语第二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紧承第一节的“向晚”。意象展翅的飞鸟、天边的流云和大地。画面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4品读第三节,这一节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在作者笔下“大自然”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明确“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通过“欢乐和忧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表现出来。“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丰润”和“勃发”表现出来。5品读第四节,如何理解“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明确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例如诗歌、绘画。6品读第五节,思考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明确愿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通过“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表现出来。7请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心中为什么有“忧戚”和“哀愁”明确这首诗写于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急时刻,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虑。目标导学三把握中心,体会特色1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所见所感,表现春天的大自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渴望和追求,也抒发了作者因时代而产生的欢乐和忧戚。其一用丰富的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以鲜明深邃的诗歌意象传达情感,阐述思想。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谓是形、神兼备,形、情兼备,形、理兼备。如这首诗中的意象主要有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晴空、被夕阳染红的流云、沉醉了的大地。其二富有节奏美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