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粤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7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声音的产生单元3学科科学年级四学习目标科学知识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探究1、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2、 能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归纳出合理的解释。科学态度乐于合作,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 课前问答。1、 思考你认识这些乐器吗(出示古筝、二胡、鼓三种乐器。)2、你知道这些乐器的发声部位是什么地方吗(古筝和二胡的发声部位是琴弦,而鼓的发声部位是鼓面。)二、问题引入。1、出示情景图,三个小朋友在音乐厅观看音乐会的情景,引出疑问问题1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音乐厅观看音乐会。)问题2 你看到了哪些乐器(我看到了钢琴、小提琴、笛子、古筝、二胡、三角叉和鼓等乐器。)问题3 这些乐器的演奏方式有哪些(有的是吹,有的是拉,有的是弹,还有的是打。)问题4为什么吹、拉、弹、打不同乐器,都可以发出声音呢虽然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动作都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它们都能产生声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观察情景图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通过课前问答,让同学们初步了解声音的产生。通过情景图中现象,让同学们初步了解不同的乐器,不同的演奏方法,但都能产生声音。讲授新课1、 活动一 模仿乐器发声1、任务认识各种各样的乐器。(出示六幅常见乐器的图片,让同学认一认)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不同,但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2、 讨论说说这些乐器的发声部位和发声方法(出示古筝、排箫和鼓三种乐器的图片。)3、 根据讨论结果,完成相应的表格。4、模仿实验模仿古筝、排箫、大鼓的发声方法,让下面的几种物体发出声音,你有什么办法(出示模仿乐器所需要的材料)5、思考问题1铁罐可以模仿哪种乐器呢(铁罐可以模仿小鼓。)问题2如何利用橡皮筋和铁盒模拟古筝(可以将橡皮筋套在铁盒上。)问题3怎样可以在试管模拟排箫使让我们观察现象更明显些(可以在试管内放入一张小纸条。)5、观察铁罐、试管、橡皮筋发声伴随的现象。6、记录实验现象并总结。7、观察生活中其它物体的发声现象。小结这些物体发声的共同特点是都在“振动”。2、 活动二 让声音停止通过观察模拟声音的产生,这只是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1、思考是振动产生声音还是声音产生伴有振动(出示两幅的图片)2、动手实验 敲击音叉,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再按住音叉,会出现什么现象(敲击音叉和按住音叉)3、结论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按住音叉,音叉声音停止。只要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证明了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4、思考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橡皮筋、铁罐等物体立刻停止发声(观察现象,并完成表格)5、讨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有联系吗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三、拓展提高 人是怎样发声的人能说话,也能发出声音,为什么呢(在我们身上,既有能发出声音的器官,也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声带),大家找找看声带和我们的橡皮筋一样也有自己能承受的最大范围,所以请用别人可以听的到的声音说话就可以了,不要经常大声叫喊。保护好我们的声带。)思考交流做模仿实验观察思考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动手实验通过思考交流,让学生了解到各种乐器的发声部位和发声方法都不同,但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通过动手实验,经历物体产生声音时的现象,总结交流产生声音的共同点。通过对比实验,感受物体振动与不振动时的现象,从而证明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原因。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课堂小结1、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不同,但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板书声音的产生产生振动 发出声音振动停止 声音停止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