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6手提袋 教学设计.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苏少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6手提袋 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少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6手提袋 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基础教育”研究教学设计 学科美术 学校姓名年级三年级课题第 16课手提袋2课时一、 目标确定的依据手提袋一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手提袋不仅是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更起到美化生活、增添生活情趣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立足在学生掌握手提袋基本制作的基础上,在创意上突出一个“巧”字,设计得有趣、美观、惹人喜爱。二、 学生情况分析三年级学生的设计应用课已经不满足于平面造型,他们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追求有趣味的设计内容,向往尝试各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表现方法,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尚欠缺,往往眼高手低。立体造型的手提袋设计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材质的特点,进行巧妙的创意设计。三、 建立的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手提袋设计的美感和情趣。认识不同式样、材质的手提袋,了解手提袋的制作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画画、剪剪、贴贴等表现方法设计手提袋,在设计手提袋的过程中注重巧妙的创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用品可以制作得美丽、有情趣。生活用品的设计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教学重点利用手提袋这个载体,展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了解生活用品不是简单制作,而要体现情趣和美感。教学难点设计的手提袋新颖、有趣,富有想象力。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手提袋、剪刀、胶水、各种材质的废旧材料等。学生准备手提袋,彩色卡纸、废旧材料、双面胶、剪刀、彩笔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开放式导入 一、导入新课老师拿出一个手提袋,问学生老师手里拎的是什么那它有什么用呢师手提袋不但要牢固,还要美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设计一个实用且美观的手提袋吧(板书手提袋)学生回答生活即艺术。课的导入部分紧紧围绕我们的生活实际展开,使学生倍感亲切,从而激发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用辩论赛的方式展开辩论,手提袋实用重要还是美观重要二、核心过程推进欣赏感知 审美体验1. 欣赏实物手提袋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手提袋专卖店,去欣赏一下各种各样的手提袋。一边欣赏一边思考以下问题手提袋由哪些部分组成由哪些材料制作而成可以在手提袋上装饰些什么(PPT出示各种款式、各种材质的手提袋,如纸类手提袋、布类手提袋、其他类手提袋。)构成袋口、袋身、拎带。材质纸类、布类、皮类等。题材动物、植物、人物、其他。2. 欣赏简单手提袋1出示用卡纸制作的手提袋。(每组发一个制作好的手提袋)师这些也是手提袋,与我们刚才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欣赏交流要点最吸引你的是哪一个手提袋采用了哪些材料,哪些方法分析一下它是如何制作出来的)3. 欣赏创意手提袋师能不能做得巧妙一点呢我们一起来欣赏非常好玩的手提袋,你最喜欢哪一个手提袋它什么地方最有趣4. 老师示范教师演示制作钓鱼题材的手提袋。(1)用废旧材料撕出一条鱼。(2)请同学们想想,拎带可以当作什么(如果你觉得很难,还可以先画画草图)(3)手提袋另一面可以装饰什么(4)四面还可以装饰什么三、学生作业 大胆实践学生作业1. 可以先画一个草图。2. 可以在废旧手提袋上添画和拼贴,使旧的手提袋面目一新。3. 可以用纸和废旧材料做一个手提袋,然后进行装饰,争取有新奇的创意。学生观看,思考,回答。小组讨论学生动手尝试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自主概括出手提袋的组成部分。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手提袋的材质及装饰题材。打开学生思路,使学生对手提袋有一个更广泛的认识。学生通过看看、赏赏、议议,了解同龄学生制作的手提袋。鼓励学生设计制作有独特创意的手提袋,拓宽他们的设计思路非常重要。老师一环套一环地激励学生动脑,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提供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掌握教学目标,通过示范,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巧妙的方法来制作手提袋,使手提袋具有了新奇的创意,本课的难点就得到了解决。三、开放式延伸四、师生互动 展示评价开个小小“手提袋展示秀”,每组学生选一个代表走模特步展示手提袋,并从手提袋的设计意图、造型、色彩、材料、功能等方面进行介绍,看哪一组设计制作的手提袋最受欢迎。其他学生围绕实用、美观等方面进行评议,教师进行点评。也可以在手提袋内放上书或文具,学生提着手提袋迈步走过讲台进行展示,进行自评、互评、师评。学生互评作品的评价设置了一个情境,通过开小小展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围绕实用、创意、色彩等方面,在满足学生好玩心理的同时,满足学生的成就心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交流能力、评价能力及探求他人心理需求的能力,从而把课的结尾推向高潮。没有教师的创造精神,就没有学生的生命价值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