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导学案.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题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重点3.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难点)【课前知识积累】1.一杯水若一分为二,再将其中一份一分为二这样继续分下去最终会怎样 2.敞口容器中的水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加热会减少更快。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情境导入】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什么呢二、自主探究知识点1物质的微粒性【阅读】教材第48页至49页,图32、3 完成实验3-1 归纳 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粒子 、 和 等构成的,它们都是 ,微粒间 。知识点2分子的性质1、通常分子的 和 都很小。你能用数字来说明吗【实验探究】2、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P49页探究实验作适当修改)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浓氨水酚酞溶液氨分子的扩散实验浓氨水酚酞溶液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一现象 说明 烧杯A烧杯B现象解释实验二所以,分子总是在 。【思考】水能蒸发,受热后蒸发加快,这是为什么呢3、补充演示 将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的实验。现象 所以,分子间是有 的。【交流讨论】1.试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墙内开花墙外香”。2.一般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的微观理解。3.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实验完毕忘记盖上酒精灯的灯帽,结果下一次使用时很难点燃。试用分子的观点对此进行解释。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我的收获】 三、自我测评(1-5为必做,6为选做,7为思考)1.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A.红墨水滴入水中,过一会水全部变成红色。 B. 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C.1体积黄豆和1体积小米掺在一起后,总量少于2体积 D. 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会增大。2.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B.宏观上看静止状态的物质从微观上看则是永恒运动的。C.分子虽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D.夏天雨后天晴,路面上的水渍很快变干,这时水就不存在了。3.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A.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B.汽油挥发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C.热胀冷缩分子间间隔改变 D.花香四溢分子不断的作无规则运动4.六月的校园,百花盛开,香远益清,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D.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5.下列有关水受热蒸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B.水分子运动速率增大 C.水变成了氢气和氧气 D.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B A C甲浓氨水 中点 乙浓盐酸6.已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其运动速度越快。如图所示,玻璃管两端甲、乙处分别同时放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氨分子(NH3)和浓盐酸接触时会产生大量白烟,则白烟较多处应该是图中 处(填A、B、C),理由是 。 7.根据如下十大科技进展的报道,回答问题 材料1法国科学家利用特种显微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了各种动作。这一成果使人类能精确控制单个分子运动,进而开发出分子机器人。 材料2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出了“药物分子运输车”。这种分子装载药物后,被引导到疾病靶点释放药物,对疾病进行高效治疗。1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________;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________________;2分析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新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阿西莫夫所写的科幻小说梦幻航行中,人被缩小到细胞般大小,在人体内经历了梦幻般的体验。试想,如果你被缩小到一个原子般大小,把你放到水里,你会看到的景象是请至少写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业布置】预习分子可以分为原子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