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认识身边的园林树木 教学设计(全国通用).doc

返回 相似 举报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认识身边的园林树木 教学设计(全国通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认识身边的园林树木 教学设计(全国通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认识身边的园林树木一、主题活动的背景保定市竞秀区江城乡第一小学是由前江城乡大汲店学校和后高庄学校统一办学而成的,因两村紧邻,故而结合。大汲店村是全国生态文明村,村内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园林树种众多。本课主讲魏剑锋,1997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林业师资专业,本科学历,在调入本村工作以后,出于专业性的敏感,发现了本村的“树木”资源众多,开始带领学生们认识村内的“树木”,并于2010年申请市级课题农林技术走进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探究,2013年顺利结题。并形成了一套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共三册。现大汲店村已经开发成为保定市农业生态园,这对于本课程来讲,无疑是学生们大开眼界的好机会,因此,近两年,该校在这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二、学情分析6年级学生淳朴、活泼、积极向上,也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周围的环境也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活动中去学习。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比较自私,团结协作精神差,本课程正好能尊重个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分工与合作精神。三、活动准备教师植物名称卡片、园内树种的相片、中央电视台关于“塞罕坝”的公益广告。学生日记本和笔四、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通过认识身边的园林树木,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认识到本村的“绿水青山”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花草树木的情感,以及为本村生态园做贡献的情怀。(二)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能学习多渠道收集信息并将信息整理、分类的方法,初步形成有特色的成果展示。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为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3.通过小组活动,学生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互相合作。(三)知识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身边的树木,了解相关的基础知。2.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会关注大自然。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园林树木,培养环保意识,懂得为本村生态园做力所能及的贡献。教学难点对于一些不常见园林树木的认识。六、教学用具多媒体植物名称卡片七、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播放中央电视台关于塞罕坝林场的公益广告两则。同时让学生思考问题视频广告里有个大牌子,写的什么内容学生回答绿水青山。(二)主题1.设置如下问题,培养学环保生态意识。广告中的人们在做些什么广告中的人们在做些什么我们能为本村的生态园做些什么在生态园里,你认识多少树木通过以上问题把绿水青山的话题引导到本村生态园的树木认识上来。2.园林树木的认识。通过在生态园已经拍好的相片,依次介绍。玉兰花朵大,花瓣肥厚,气味芳香淡雅,生态园西侧有五株。垂柳细枝下垂的柳树,生态园河边有多株,关联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刺柏叶片呈针刺状,观察时注意别受伤,生态园西侧有多株。侧柏叶片鳞状,小枝呈平面状伸展,西大桥最高大的两棵就是。云杉小枝叶呈现“狼牙棒”状,村东大桥生有二株。油松针叶细长,两针一束,生态园河边有三株。紫叶李李树的一种,叶片呈现为紫红色,生态园西侧寿园有四株。连翘一种灌木,小枝中空,也是一种药材,寿园有一株。黄栌著名的北京香山栽有大量该树种,所以才有“香山红叶”,寿园有两株。苏铁也叫铁树,村内古戏楼南侧有多株。樱花叶片与杏树相似,花呈粉红色,多重瓣,村内多处种植。3.整队出发前往观察地点。(三)现场认知到达生态园西侧的寿园,开始依次识别,辨认课堂内介绍的树种,同时把提前制作好的“树种介绍标签”让同学们分别挂到相应的树枝上,方便大家以后来识别。四总结及作业本次课介绍的树种不少,同学们能认识多少啊如果还有个别树种没有记住,课余时间再来看一下挂的标签。八、课后反思实堂受课后,发现现在的小学生环保意识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多了。在讲授树种识别时,同学们对松树和柏树分不清楚,另外知识面相对窄一些,如不知道北京的“香山红叶”,也不知道水浒传中有一个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上室外课的时间稍紧张,介绍的有些仓促,同时还应该注意室外课时有个别学生开“小车儿”。此外,在观察地点,还出现了一些课上没有介绍的树种,如银杏、杜仲、毛樱桃、桑树、紫藤、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等,虽然也对同学们进行了当场介绍,但却没有给同学们提前准备好标签,准备不是很充分。本课介绍的树种可能从数量上讲,有些偏多。通过本次课,同学们对较有特点的树种记忆还是相当深刻的,如杜仲的叶片撕开时有拉丝现象,紫叶小檗带有尖刺能伤手,云杉有“狼牙棒”状的小树,银杏有扇形叶等。
展开阅读全文